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品德特征结构
1)  structure of moral characteristics
品德特征结构
2)  personal morals-structure
品德结构
3)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结构特征
1.
In this paper, with the beginning of introducing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wave-absorbing characteristic,the particular capability was explained.
本文从介绍纳米吸波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吸波特点出发,说明了纳米吸波材料的独特吸波性能,同时对几种纳米吸波材料进行了介绍。
2.
Equilibrium geometries of 1,1′-dimethy1-5,5′-azotetrazole (1,1′-DM-5,5′-AT) and 2, 2′-dimethyl-5,5′-azotetrazole (2,2′-DM-5,5′-AT) were calculated with ab initio calculation of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 and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roperty of molecular orbital and stability were carefully analyzed.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全优化计算了1,1′二甲基5,5′偶氮四唑(1,1′DM5,5′AT)和2,2′二甲基5,5′偶氮四唑(2,2′DM5,5′AT)的构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分子轨道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3.
In this review we focuse mainly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reactivity of hypervalent compounds.
本文重点阐述了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活性。
4)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结构特征
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oscopic profiles of xanthones from Polygala;
远志属植物中口山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
2.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timber-framed multi-storied pavilions and buildings;
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结构特征分析
3.
Study 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herical Ni(OH)_2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s;
电极活性物质球形氢氧化镍的结构特征研究(英文)
5)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结构特征
1.
The formations of organic gemstones were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the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gemstones mainly depends on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 biology's lifecycle.
对有机宝石的鉴定主要是借助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关的一些结构特征。
2.
Meanwhile,the parameters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equipment were described.
介绍了国内自主设计、制造的1250mm热连轧带钢生产线的概况,包括产品规格、工艺流程及主要机械设备的参数和结构特征。
3.
Using methods of permanent plots and technique of censusing every individual,we indentified and measured all trees in quadrats established in the community to quantify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以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群落为对象,应用永久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采用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6)  structural feature
结构特征
1.
Studies on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natural forest biomass and the soils water-holding capability;
天然林生物量结构特征及林下土壤层持水性能研究
2.
Structural features of leaf epidermis and stem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Solidago canadensis and CCA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居群叶表皮和茎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
3.
Computer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study the shrinkage of the one and the same plastic part with changed materia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variant structural feature.
在全面分析了注射制品成型收缩研究方法及特点的基础上,应用软件模拟实验方法,对不同材料的同一塑件,在相同工艺参数及固定浇口尺寸与位置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结构特征变化时塑件成型收缩的模拟实验研究,并给出了模拟实验曲线。
补充资料:品德结构
      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见于不同学派提出的各种人格结构理论。
  
  在近代心理学中较早论述品德结构的是英国的W.麦独孤。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中认为人的各种情操是由各种本能及其相应情绪的结合加上某些经验或观念而形成的。尽管他也指出情操的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的传统和舆论的影响,但他强调情操的构成因素和冲动力来之于本能的论点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美国心理学家K.邓拉普和L.L.伯纳德等人指出,本能虽然存在,但它在社会行为动机上仅占次要地位。文明人受过文化陶冶,不会一味地任原始冲动支配,势必受社会环境制约,能为适合社会需要的目标而行动。他们更强调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道德观念在品德中的作用。P.F.沃尔克曾对"社会教育中观念与态度的作用"进行过实验,结果表明要改变儿童不诚实的行为必须使其懂得诚实的道理、获得诚实的观念,并养成诚实行动的行为习惯。行为主义者强调强化的作用。如J.B.华生认为,人格只是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道德行为不过是由与先前类似的情境唤起的优势习惯系统的活动表现,所以要塑造或改变人格,首先要去创设或变更环境,包括体内语言环境。行为派运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习惯的机制及其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对于说明品德结构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撇开意识与观念所作的探索则抹煞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因而也遭到了人们的指责。
  
  精神分析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如S.弗洛伊德在晚期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3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由本能与基本欲望组成的潜意识部分;自我是根据外部现实的情况有控制地使本我找到出路或受到压抑的意识部分。超我是通过自居作用所形成的自我理想和接受外界规范要求所形成的"良心",它是用来监督行为和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冲动的意识部分,或说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本我与现实、超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若是自我占优势,这种冲突就可以缓解,使人做出较合理的行动,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出现变态心理或失常行为。
  
  继此之后,认知派的研究兴起。其中最具影响的有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及美国心理学家 L.科尔伯格采用道德判断交谈(MJI)对青少年"道德思维和抉择方式发展"所作的研究。他们指出,儿童与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是由他律(服从外部的规范要求)向自律(听从内心命令)发展的过程;其道德判断是由着眼行为结果(客观责任)向追究内心意向(主观责任),由关心自身利害的定向到关心别人的定向,再上升到道德原则定向逐步向前迈进的。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促使人们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判断)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苏联心理学家们如Л.И.包若维奇等也对道德动机、信念、自我评价、道德感、道德习惯等展开了实验研究。
  
  迄今为止,心理学界综合各种研究正逐渐形成一些趋向性的观点:①品德不是天生的,它是儿童在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模仿、顺从、认同和内部化接受外界的某些行为规范,产生道德观念,并在它的支配下出现特定的行为;经舆论或自我强化,逐渐建立占优势的道德观念动机和行为方式之间的稳定联系或形成道德习惯的结果。②在品德的形成与表现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心理成分及其活动:首先是道德认识,它不仅指对外界道德准则要求及其执行意义的领会与理解,形成包括有关道德的概念、原则、信念和观点等观念系统;而且也指对面临的道德情境的感知与初步分析,依据已有的道德观念对人物与事件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唤起与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考虑采取的行动方式并预见其后果等。其次是道德情感,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与自身行为后果所出现的内心情绪体验,如义务感、同情心、荣辱感及内疚等。外界的各种事物以及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所认同和要维护的道德观念并受到众人赞许时,一般都会引起个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激励自己去效法或持续行动;否则社会引起个人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促使自己去否定或制止这类行动。当某些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驱使或支配个人做出一定的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道德的需要动机。第三,道德意志是人有意识地运用理智去解决不同性质(利他与利己)、不同水平的动机冲突时,作出决定或进行自制的力量表现。③品德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其结构不仅有层次,且组成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儿童最初形成的大都是些较具体、较单一的品德,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多逐渐形成综合的、更概括的品德。各种品德之间能建立联系或形成更高一级的品德,主要是由于各道德规范中存在着利他、为公的共性和个人对道德实质的理解不断深化的结果。
  
  

参考书目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J.皮亚杰、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J.Piaget and B.Inhelder,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Basic Books,New York,196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