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rationale of Marxism economy,which is the ultimate fountain of rational knowledge to know and grasp social economic life.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的理性认识源泉。
2)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
Therefore,th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can be only upheld and developed by developi.
本文认为现代市场价值概念是联系西方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桥梁和纽带。
2.
This paper deals with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with the theory of marginal utility value.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
3)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at we incessantly develop and innovate on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while sticking to and succeeding it.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我们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在坚持和继承的同时 ,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5) marx labor and labor value theory
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6) Marx's theory of value and price
马克思的价值价格论
补充资料:劳动价值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人们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价值和劳动的关系的。
古代、中世纪思想家的认识历程 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或主导地位的商品发展早期,各商品生产者对于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准确知道的。在实际交换中,各商品所含的劳动很自然地成为公认的交换尺度。原始的有关商品价值和劳动的认识就是这个历史实际的反映。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自然经济占统治优势,但商品交换、货币和一些商业俱已存在,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价值问题。古希腊思想家有一个素朴的"值"的概念。所谓"值",就是一个从属于产品的客观品质或属性。例如柏拉图就曾说过,在一个人承造一种作品时,法律给他以警告,不要提高价格而只应索取其所值,因为一个工艺者当然知道他的作品所值几何。亚里士多德也有对于产品所谓"值"的思想,他还进一步认为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各商品间的等一性为基础,而这等一性则体现在交换上,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等量。他错误地认货币为衡量价值的同一物,但他企图在统一物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的思想是他的一个卓见。古罗马思想家对价值的论述较为贫乏。在某些法令中,他们提出了在实际的市场价格后面的"真实价格"概念。"真实价格"实际上和古希腊的"值"的概念一样,都指商品在交换中存在的可比性的某一客观属性。
中世纪神学家提出的"公平价格",也是一种具有素朴的劳动价值思想的见解。5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主教是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此后,神学家们把基督的教义,教会的教律、敕令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符合于公平、道德、伦理的"值"的见解,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公平价格"的理论基础。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明确地提出"公平价格"是和生产上耗费的劳动相比例的价格。而托马斯·阿奎那的论点成为中世纪"公平价格"的权威理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是以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公平价格"应归结为与劳动相符合的价格等观点。但在这些基本观点上,他进行了若干修正,承认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价格可以不符合于价值而仍然不失其为"公平价格"。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者所注意的只是商品的价格,更严格地说,是商品的买价和卖价的差价,而忽略对于价格基础的探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上,不但没有进展,而且起了湮没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科学功绩是,在过去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关系的认识经过长期湮没之后,重新在价格的表象后面寻求其形成的基础,开拓了近代劳动价值学说。
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 早期的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W.配第和P.布阿吉尔贝尔都有一个粗糙的劳动价值论。配第的价值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赋税论》(1662)一书。配第在分析货币问题时,为了寻求交换的规律性,提出了"自然价格"这一范畴。他的商品"自然价格"实即商品价值,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决定于生产它们时需要人力的多少,亦即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他以等量时间劳动生产的白银和谷物的等价交换论证这一命题,并进一步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大小成反比例的原理。
布阿吉尔贝尔在《法国详情》(1697)中分析农业生产和生产费用时,提出了"真正价值"的概念。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认为自由竞争是劳动以正确的比例分配于各产业部门的社会过程。在这种条件下,商品就会按所含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富兰克林 在17世纪和18世纪交替时期,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美国政治家B.富兰克林(1706~1790)在《纸币性质和必要性初探》(1729)中,从对货币的分析中引出:通过货币,商品得以互相交换,商品交换不过是劳动与劳动交换,从而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十分正确地用劳动来衡量。但和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一样,富兰克林也是从交换价值的形式出发来理解价值的。他说一国的财富是用它所购得的劳动量来评价的。这似乎是后来斯密所说的"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的概念的开端。
休谟和塔克 D.休谟(1711~1776)和J.塔克(1712~1799)都宣扬过商品交换只是劳动和劳动交换的思想。F.哈奇森(1694~1746)发展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思想。于是形成了一个观点:商品之所以具有交换价值是由于有一部分社会劳动用于它的生产。
匿名作者 匿名发表于1739或1740年的《对货币利息,特别是公债利息的一些看法》的作者,提出了"真正和实际的价值"与"交换时所依据的价值"的区别,这实际上区别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并用实例说明使用价值必需是劳动产物,否则通常没有交换价值。对耗费劳动,他特别提出了"必要"和"通常"的限定词,这实际上是D.李嘉图后来明确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开端征兆。作者当然不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现为价值等等,但他的说法是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以前,关于劳动价值论最进化的理论。
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他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但他不懂得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简单地撇开使用价值,集中探讨交换价值。
斯密比配第进了一步,他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但还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因此,他的价值论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下论述的。斯密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又提出了"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两种劳动含义。在文字表达上,斯密确曾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和含义,但在完整地考察他的全部分析时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把二者区别开了,用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为表达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外在形式。但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中,这共同的"真实尺度"却受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真实价格"的制约。在所谓"初期野蛮社会","商品真实价格"只简单地由"生产时需要的劳动"量决定,既然"真实尺度"为"真实价格"所制约,则"购买的劳动"就等于"生产时需要的劳动"。但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已发生的社会,虽然"购买的劳动"量仍然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仍然取决于"商品真实价格",但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再由于"生产本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单独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共同构成。因此,在这一社会里,"购买的劳动"不等于"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而等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社会三收入之和;这社会三收入就成为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斯密的收入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否定了他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论点,成了他的价值论中互相矛盾的二元论。
斯密的这个错误在于他根本不知道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已转化为生产价格。斯密对历史较为敏感,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前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不同,但他不理解价值有一个转化形态的过程。他从正确的感觉出发,却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
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学说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作为一切经济范畴的基础,探讨各经济范畴在什么程度上和这基础相符合或矛盾。
李嘉图坚持认为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排除了斯密在商品规定性上的二元论,提出了一条规律: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成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李嘉图还把不同种类的劳动间质的差别,归结为量的差别,实际上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李嘉图也认识到,物化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的劳动,通过转移,和生产所耗费的活劳动一起决?壑怠5捎谒挥欣投匦缘母拍睿荒芩得髟谏讨校橄罄投绾未丛旒壑担咛謇投秩绾沃荒芙锘谧时镜募壑底朴谛律唐罚?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他从农产品的价值决定于最不利的生产条件的生产者较大量的劳动出发,又认识到价值不是由生产某商品的实际耗费掉的劳动量而是由其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但他错误地把这最不利条件的论点推广到工业中去。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各经济范畴的超历史观念。和斯密一样,他也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条件下产品会表现为商品,创造商品的劳动会表现为价值。这个缺陷使他也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上陷入困境。他不了解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两个不同阶段有不同形式的作用。但在探讨工资的涨落对于商品交换价值有无影响时,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耐久性、周转速度的不同,与同量资本要求得到同量利润的规律的存在,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实为生产价格,但他不了解此范畴)和价值的背离现象。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背离造成了价值决定于劳动的理论的一个缺陷,但他仍坚持说工资的涨落对于价值的影响是微小的,而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暂时的、例外的。后一论断特别为其论敌如T.R.马尔萨斯、R.托伦斯(1780~1864)、S.贝利(1791~1870)所攻击,他们指出,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不是例外而是通例。
李嘉图在1820年 6月13日写给J.R.麦克库洛赫的一封有名的信里,曾经表示过对自己解释的不满。李嘉图在逝世前几周写成的《论绝对价值与交换价值》论文中,企图寻求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绝对价值的标准。实际上表示他愈倾向于把绝对价值和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等同起来。他仍然没有答复价格背离价值所提出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
马克思的科学变革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确立了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他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指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考察交换价值时,他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辩解企图。
抽象劳动的确立导引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不同于也曾把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而把二者比例说成是由习惯决定的李嘉图,马克思指出这个简化的客观过程,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由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和完成的。
抽象劳动的确立,又导引出必要劳动的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具体劳动归结为抽象劳动,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劳动(见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再表现为,私人个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他批判了李嘉图以最劣条件下所必需的劳动作为工农业的必要劳动的观点,认为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是最劣条件的必要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出来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
马克思在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再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解决了古典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如何变成为货币的问题。价值形式的理论,附带地解决了为什么价值不能直接地由耗费在它上面的劳动来衡量,从而第一次摧毁了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劳动货币"幻想的理论基础。价值形式理论又导引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学说,它揭示了在私有制的统治下,体现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
马克思以价值转化的理论,完成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具体表现在:①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这一范畴。不同于古典学派,他认为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它就有价值;它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但在劳动市场里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这种转化形态导致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误认工资为劳动本身的价值。马克思这一理论论证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和劳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产生的。
②马克思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已以生产价格的转化形态发生作用。只有在科学地论证了生产价格之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算真正完成。马克思所解决的,正是古典学派所同样面临而不能解决的市场价格和价值的背离的问题。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了在这一新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不再围绕着价值波动而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
参考书目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章;第26卷Ⅱ,第10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1973。
R.L.米克著,陈彪如译:《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R.L.Meek,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Lecturer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Lawrence & Wishart,London,1956.)
M. Dobb, 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Since Adam Smith: Ideology and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3.
古代、中世纪思想家的认识历程 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或主导地位的商品发展早期,各商品生产者对于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准确知道的。在实际交换中,各商品所含的劳动很自然地成为公认的交换尺度。原始的有关商品价值和劳动的认识就是这个历史实际的反映。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自然经济占统治优势,但商品交换、货币和一些商业俱已存在,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价值问题。古希腊思想家有一个素朴的"值"的概念。所谓"值",就是一个从属于产品的客观品质或属性。例如柏拉图就曾说过,在一个人承造一种作品时,法律给他以警告,不要提高价格而只应索取其所值,因为一个工艺者当然知道他的作品所值几何。亚里士多德也有对于产品所谓"值"的思想,他还进一步认为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各商品间的等一性为基础,而这等一性则体现在交换上,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等量。他错误地认货币为衡量价值的同一物,但他企图在统一物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的思想是他的一个卓见。古罗马思想家对价值的论述较为贫乏。在某些法令中,他们提出了在实际的市场价格后面的"真实价格"概念。"真实价格"实际上和古希腊的"值"的概念一样,都指商品在交换中存在的可比性的某一客观属性。
中世纪神学家提出的"公平价格",也是一种具有素朴的劳动价值思想的见解。5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主教是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此后,神学家们把基督的教义,教会的教律、敕令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符合于公平、道德、伦理的"值"的见解,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公平价格"的理论基础。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明确地提出"公平价格"是和生产上耗费的劳动相比例的价格。而托马斯·阿奎那的论点成为中世纪"公平价格"的权威理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是以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公平价格"应归结为与劳动相符合的价格等观点。但在这些基本观点上,他进行了若干修正,承认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价格可以不符合于价值而仍然不失其为"公平价格"。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者所注意的只是商品的价格,更严格地说,是商品的买价和卖价的差价,而忽略对于价格基础的探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上,不但没有进展,而且起了湮没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科学功绩是,在过去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关系的认识经过长期湮没之后,重新在价格的表象后面寻求其形成的基础,开拓了近代劳动价值学说。
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 早期的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W.配第和P.布阿吉尔贝尔都有一个粗糙的劳动价值论。配第的价值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赋税论》(1662)一书。配第在分析货币问题时,为了寻求交换的规律性,提出了"自然价格"这一范畴。他的商品"自然价格"实即商品价值,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决定于生产它们时需要人力的多少,亦即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他以等量时间劳动生产的白银和谷物的等价交换论证这一命题,并进一步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大小成反比例的原理。
布阿吉尔贝尔在《法国详情》(1697)中分析农业生产和生产费用时,提出了"真正价值"的概念。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认为自由竞争是劳动以正确的比例分配于各产业部门的社会过程。在这种条件下,商品就会按所含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富兰克林 在17世纪和18世纪交替时期,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美国政治家B.富兰克林(1706~1790)在《纸币性质和必要性初探》(1729)中,从对货币的分析中引出:通过货币,商品得以互相交换,商品交换不过是劳动与劳动交换,从而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十分正确地用劳动来衡量。但和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一样,富兰克林也是从交换价值的形式出发来理解价值的。他说一国的财富是用它所购得的劳动量来评价的。这似乎是后来斯密所说的"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的概念的开端。
休谟和塔克 D.休谟(1711~1776)和J.塔克(1712~1799)都宣扬过商品交换只是劳动和劳动交换的思想。F.哈奇森(1694~1746)发展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思想。于是形成了一个观点:商品之所以具有交换价值是由于有一部分社会劳动用于它的生产。
匿名作者 匿名发表于1739或1740年的《对货币利息,特别是公债利息的一些看法》的作者,提出了"真正和实际的价值"与"交换时所依据的价值"的区别,这实际上区别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并用实例说明使用价值必需是劳动产物,否则通常没有交换价值。对耗费劳动,他特别提出了"必要"和"通常"的限定词,这实际上是D.李嘉图后来明确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开端征兆。作者当然不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现为价值等等,但他的说法是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以前,关于劳动价值论最进化的理论。
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他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但他不懂得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简单地撇开使用价值,集中探讨交换价值。
斯密比配第进了一步,他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但还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因此,他的价值论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下论述的。斯密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又提出了"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两种劳动含义。在文字表达上,斯密确曾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和含义,但在完整地考察他的全部分析时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把二者区别开了,用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为表达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外在形式。但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中,这共同的"真实尺度"却受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真实价格"的制约。在所谓"初期野蛮社会","商品真实价格"只简单地由"生产时需要的劳动"量决定,既然"真实尺度"为"真实价格"所制约,则"购买的劳动"就等于"生产时需要的劳动"。但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已发生的社会,虽然"购买的劳动"量仍然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仍然取决于"商品真实价格",但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再由于"生产本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单独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共同构成。因此,在这一社会里,"购买的劳动"不等于"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而等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社会三收入之和;这社会三收入就成为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斯密的收入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否定了他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论点,成了他的价值论中互相矛盾的二元论。
斯密的这个错误在于他根本不知道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已转化为生产价格。斯密对历史较为敏感,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前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不同,但他不理解价值有一个转化形态的过程。他从正确的感觉出发,却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
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学说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作为一切经济范畴的基础,探讨各经济范畴在什么程度上和这基础相符合或矛盾。
李嘉图坚持认为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排除了斯密在商品规定性上的二元论,提出了一条规律: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成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李嘉图还把不同种类的劳动间质的差别,归结为量的差别,实际上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李嘉图也认识到,物化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的劳动,通过转移,和生产所耗费的活劳动一起决?壑怠5捎谒挥欣投匦缘母拍睿荒芩得髟谏讨校橄罄投绾未丛旒壑担咛謇投秩绾沃荒芙锘谧时镜募壑底朴谛律唐罚?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他从农产品的价值决定于最不利的生产条件的生产者较大量的劳动出发,又认识到价值不是由生产某商品的实际耗费掉的劳动量而是由其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但他错误地把这最不利条件的论点推广到工业中去。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各经济范畴的超历史观念。和斯密一样,他也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条件下产品会表现为商品,创造商品的劳动会表现为价值。这个缺陷使他也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上陷入困境。他不了解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两个不同阶段有不同形式的作用。但在探讨工资的涨落对于商品交换价值有无影响时,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耐久性、周转速度的不同,与同量资本要求得到同量利润的规律的存在,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实为生产价格,但他不了解此范畴)和价值的背离现象。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背离造成了价值决定于劳动的理论的一个缺陷,但他仍坚持说工资的涨落对于价值的影响是微小的,而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暂时的、例外的。后一论断特别为其论敌如T.R.马尔萨斯、R.托伦斯(1780~1864)、S.贝利(1791~1870)所攻击,他们指出,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不是例外而是通例。
李嘉图在1820年 6月13日写给J.R.麦克库洛赫的一封有名的信里,曾经表示过对自己解释的不满。李嘉图在逝世前几周写成的《论绝对价值与交换价值》论文中,企图寻求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绝对价值的标准。实际上表示他愈倾向于把绝对价值和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等同起来。他仍然没有答复价格背离价值所提出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
马克思的科学变革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确立了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他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指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考察交换价值时,他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辩解企图。
抽象劳动的确立导引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不同于也曾把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而把二者比例说成是由习惯决定的李嘉图,马克思指出这个简化的客观过程,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由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和完成的。
抽象劳动的确立,又导引出必要劳动的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具体劳动归结为抽象劳动,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劳动(见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再表现为,私人个人劳动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他批判了李嘉图以最劣条件下所必需的劳动作为工农业的必要劳动的观点,认为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是最劣条件的必要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出来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
马克思在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再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解决了古典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如何变成为货币的问题。价值形式的理论,附带地解决了为什么价值不能直接地由耗费在它上面的劳动来衡量,从而第一次摧毁了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劳动货币"幻想的理论基础。价值形式理论又导引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学说,它揭示了在私有制的统治下,体现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
马克思以价值转化的理论,完成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具体表现在:①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这一范畴。不同于古典学派,他认为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它就有价值;它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但在劳动市场里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这种转化形态导致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误认工资为劳动本身的价值。马克思这一理论论证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和劳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产生的。
②马克思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已以生产价格的转化形态发生作用。只有在科学地论证了生产价格之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算真正完成。马克思所解决的,正是古典学派所同样面临而不能解决的市场价格和价值的背离的问题。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了在这一新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不再围绕着价值波动而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
参考书目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章;第26卷Ⅱ,第10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1973。
R.L.米克著,陈彪如译:《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R.L.Meek,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Lecturer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Lawrence & Wishart,London,1956.)
M. Dobb, 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Since Adam Smith: Ideology and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