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i Fɑnggui
李方桂(1902~ )
3) Li Guijie
李桂姐
1.
A Contrastive Reading between Du Shiniang and Li Guijie;
从良与否:杜十娘与李桂姐的对比阅读
4) Gui-Ma Integrated Decoction
桂麻合方
1.
Pharmacodynam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nti-hypersensitivity among the Interdecoctions of Gui-Ma Integrated Decoction;
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抗过敏关系的药效研究
5) Guibei Dialects
桂北方言
1.
The Phenomenon of Turning Into Sub-voiced of Bang, Duan in Guibei Dialects;
桂北方言帮、端母的次浊化现象
6) Aoquan Tuhua in Guiyang County
桂阳方言
补充资料:李方桂
语言学家。原籍山西省昔阳县。1902年8月20日生于广州,1987年8月21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医学预科。1924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密执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读语言学,是中国在国外专修语言学的第一个人。1928年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李方桂在学习英、德、法等现代语言的基础上,从印欧语言学大师C.B.博克学习拉丁、希腊比较文法,古代波斯文,保加利亚文,立陶宛文,哥特文,冰岛文和挪威文。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印欧语言学,又从著名的梵文教授W.E.克拉尔克学习梵文,从L.布龙菲尔德学日耳曼语言的音韵、构词、语法和描写语言学理论。在人类语言学家E.萨丕尔的指导下,学习无文字语言的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多种印第安语言。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印第安语言的研究。李方桂调查的印第安语言属于阿塔巴斯堪语族。1930年发表了《马朵尔── 一种阿塔巴斯堪语》和《萨尔西语的动词词干研究》。此后又出版了关于印第安语的8种论著,其中有4种是调查研究赤坡岩语的成果。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印第安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
②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李方桂从1930~1942年亲自调查研究了中国境内的云南、广西、贵州属侗台语族的壮、布依、傣、侗、水、佯僙、莫等约20种语言和方言,到泰国调查了泰语。他把台语分为北支、中支和西南支。有5本专著:《龙州土语》(1940),《莫话记略》(1943),《武鸣土语》(1956),《佯僙语》绪论与音韵、语料、词汇(1966、1967、1968),《水语研究》(1977)。他还发表了理论性、拟测性和描写性的几十篇论文 ,如《原始台语中系列先喉塞辅音的拟测》(1943)、《水语中声母和声调的分布》(1948)、《台语的复辅音》(1954)、《台语声母和声调的关系》(1962)、《台与侗水语言》(1965)。他的 《台语比较手册》(1977)构拟了原始台语的声调系统、辅音系统和元音系统,观点明确,例证丰富,说服力强。这是李方桂40多年来深入调查、参证对比、反复构思、形成理论的结晶。这部著作对侗台语族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和培养更好更多的侗台语言研究人才,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③汉语和藏语的研究。李方桂在1929年回国后,开始研究汉语音韵学。1931年发表了《切韵╋的来源》,提出高本汉所拟《切韵》的╋是从上古音的╋和媅变来的。1932年又发表《中古东屋冬沃的上古音》,他认为中古的东、屋、冬、沃是从上古的uong、uonk、iuong、iuok变来的。1971年发表了《上古音研究》,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上古音系统。
在藏语研究方面,他在1933年发表《藏文的前缀音对词根声母的某些影响》,1955年发表了《唐蕃会盟碑的研究》,这篇文章复原了碑文残字,考证的问题有100 多条与前人不同,在碑文的汉藏对音部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另一篇重要的论文是1963年发表的《敦煌汉藏词汇》,这是他对敦煌发现的一卷《藏汉词汇》的研究,并按照藏文字母的次序编出了索引。
李方桂在语言学上的贡献,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他在1955年调查了台湾省高山族中的邵语,1956年出版了《邵语记略》(与陈奇禄、唐美君合著)。1937年他在英文《中国年鉴》发表的《语言和方言》一文提出了中国语言系属分类的意见,至今为中外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的语言学著作精湛丰富。他还培养了大批人才。(见彩图)
参考书目
Fang-Kuei Li,A Hɑndbook of Compɑrɑtive Tɑi,Th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
丁邦新:《〈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载香港《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7卷,第8期,1974。
李方桂在学习英、德、法等现代语言的基础上,从印欧语言学大师C.B.博克学习拉丁、希腊比较文法,古代波斯文,保加利亚文,立陶宛文,哥特文,冰岛文和挪威文。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印欧语言学,又从著名的梵文教授W.E.克拉尔克学习梵文,从L.布龙菲尔德学日耳曼语言的音韵、构词、语法和描写语言学理论。在人类语言学家E.萨丕尔的指导下,学习无文字语言的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多种印第安语言。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印第安语言的研究。李方桂调查的印第安语言属于阿塔巴斯堪语族。1930年发表了《马朵尔── 一种阿塔巴斯堪语》和《萨尔西语的动词词干研究》。此后又出版了关于印第安语的8种论著,其中有4种是调查研究赤坡岩语的成果。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印第安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
②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李方桂从1930~1942年亲自调查研究了中国境内的云南、广西、贵州属侗台语族的壮、布依、傣、侗、水、佯僙、莫等约20种语言和方言,到泰国调查了泰语。他把台语分为北支、中支和西南支。有5本专著:《龙州土语》(1940),《莫话记略》(1943),《武鸣土语》(1956),《佯僙语》绪论与音韵、语料、词汇(1966、1967、1968),《水语研究》(1977)。他还发表了理论性、拟测性和描写性的几十篇论文 ,如《原始台语中系列先喉塞辅音的拟测》(1943)、《水语中声母和声调的分布》(1948)、《台语的复辅音》(1954)、《台语声母和声调的关系》(1962)、《台与侗水语言》(1965)。他的 《台语比较手册》(1977)构拟了原始台语的声调系统、辅音系统和元音系统,观点明确,例证丰富,说服力强。这是李方桂40多年来深入调查、参证对比、反复构思、形成理论的结晶。这部著作对侗台语族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和培养更好更多的侗台语言研究人才,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③汉语和藏语的研究。李方桂在1929年回国后,开始研究汉语音韵学。1931年发表了《切韵╋的来源》,提出高本汉所拟《切韵》的╋是从上古音的╋和媅变来的。1932年又发表《中古东屋冬沃的上古音》,他认为中古的东、屋、冬、沃是从上古的uong、uonk、iuong、iuok变来的。1971年发表了《上古音研究》,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上古音系统。
在藏语研究方面,他在1933年发表《藏文的前缀音对词根声母的某些影响》,1955年发表了《唐蕃会盟碑的研究》,这篇文章复原了碑文残字,考证的问题有100 多条与前人不同,在碑文的汉藏对音部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另一篇重要的论文是1963年发表的《敦煌汉藏词汇》,这是他对敦煌发现的一卷《藏汉词汇》的研究,并按照藏文字母的次序编出了索引。
李方桂在语言学上的贡献,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他在1955年调查了台湾省高山族中的邵语,1956年出版了《邵语记略》(与陈奇禄、唐美君合著)。1937年他在英文《中国年鉴》发表的《语言和方言》一文提出了中国语言系属分类的意见,至今为中外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的语言学著作精湛丰富。他还培养了大批人才。(见彩图)
参考书目
Fang-Kuei Li,A Hɑndbook of Compɑrɑtive Tɑi,Th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
丁邦新:《〈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载香港《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7卷,第8期,197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