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hinese waxy maize
中国糯玉米
1.
Most researchers believed that the Chinese waxy maize arose from a gene mutation event after maiz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6~(th) century, while some argued that Coix lacryma-jobi was similar with the Chinese waxy maize.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糯玉米是美洲栽培玉米在16世纪引入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后经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另一个观点是薏苡与中国糯玉米相近。
3) American corn
美国玉米
1.
It can analyze the agrometeorological average unit yield,estimate planting areas,and forecast the total productions of American wheat,American corn,American soybean,Indian wheat,Indian .
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平均单产预报、种植面积估算和总产量预报等模块,利用该系统可分别对美国小麦、美国玉米、美国大豆、印度小麦、印度稻谷、巴西大豆、中国稻谷、中国小麦、中国玉米9种粮食作物进行生长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平均单产预报、种植面积估算和总产量预报。
补充资料:中国玉米栽培史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以后又由西班牙传遍全世界。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可能通过几条途径传入。
中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初见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巩县志》;首先作出详细叙述的则是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据描述的形态可知番麦就是玉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的记载,说明当时玉米栽培还不普遍。
玉米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一名称,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18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垦种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区栽培随着有很大发展。19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以全国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区又限于水源,粮食生产渐难满足需要,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到20世纪30年代,玉米在全国作物栽培总面积中已占9.6%,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稻、麦、粟居于第4位;50年代起,玉米栽培有更大发展,播种面积远远超过了粟而跃居第3位。
在栽培技术方面,清代《三农纪》中说玉米"宜植山土",并介绍点播、除草、间苗等经验。《洵阳县志》中说山区种玉米,"既种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壅培",反映了当时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直到18世纪后期以至19世纪末,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继续扩大,栽种技术才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在清代《救荒简易书》中,已讲到分别不同土宜施用不同粪肥、不同作物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地农民还分别选育了不少适应各地区栽植的地方品种,仅据陕西《紫阳县志》所记,19世纪中叶,该县常种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鸡啄"等多种。在东南各省丘陵、山区,玉米逐渐分化为春播、夏播和秋播 3种类型。此外,在田间管理、防治虫害等各方面也有进步。到20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玉米栽培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初见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巩县志》;首先作出详细叙述的则是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据描述的形态可知番麦就是玉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的记载,说明当时玉米栽培还不普遍。
玉米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一名称,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18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垦种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区栽培随着有很大发展。19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以全国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区又限于水源,粮食生产渐难满足需要,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到20世纪30年代,玉米在全国作物栽培总面积中已占9.6%,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稻、麦、粟居于第4位;50年代起,玉米栽培有更大发展,播种面积远远超过了粟而跃居第3位。
在栽培技术方面,清代《三农纪》中说玉米"宜植山土",并介绍点播、除草、间苗等经验。《洵阳县志》中说山区种玉米,"既种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壅培",反映了当时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直到18世纪后期以至19世纪末,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继续扩大,栽种技术才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在清代《救荒简易书》中,已讲到分别不同土宜施用不同粪肥、不同作物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地农民还分别选育了不少适应各地区栽植的地方品种,仅据陕西《紫阳县志》所记,19世纪中叶,该县常种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鸡啄"等多种。在东南各省丘陵、山区,玉米逐渐分化为春播、夏播和秋播 3种类型。此外,在田间管理、防治虫害等各方面也有进步。到20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玉米栽培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