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ü Fu
吕复
1.
The extant first volume of the original block-printed edition, revised by Lü Fu, was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hina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由吕复校正的《难经本义》原刻本现存上卷 ,藏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6) Lv Kun
吕坤
1.
ummary of the Study on Lv Kun,the Thinker in Ming Dynasty,since 1980s;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思想家吕坤研究综述
2.
LV Kun, famous thinker, in Shangqiu of He nan Province, is well-known for his lifelong independent study and his philosophy.
吕坤是明代商丘著名的思想家,一生独立治学,以理学著当世。
补充资料:吕澄先生(1896~1989年)
【吕澄先生(1896~1989年)】
一、吕秋逸传略
吕秋逸,名澄,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一八九六年。
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在校肄业一年,又考入民国大学经济系。未几退学,到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研究佛学,时为一九一四年。翌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美术,一九一六年回国。时,刘海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聘秋逸为教务主任,秋逸时年二十一岁。
一九一八年,欧阳竟无在金陵刻经处筹备“支那内学院”,以秋逸曾在刻经处研究佛学之因缘,加以他对于秋逸的赏识,故邀约秋逸到刻经处协助。秋逸应邀到金陵刻处,协助竟无筹备支那内学院,由此悉废以往所学,专志于佛学研究,至于终老,前后为时七十余年。
支那内学院创立于极端困窘的情况下。筹备之初,以经费无著,秋逸曾随乃师南下昆明,北上北京,向当时的云南督军唐继尧、北京政府的铁路督办蒯若木募捐。一九二二年,支那内学院成立,一九二三年开课,秋逸于授课及管理院务之余,并校勘刻经处刻印的经典。
支那内学院开课之初,学人毕集,人才极一时之盛。若汤用彤、聂耦耕、邱晞明、景昌极等,均在院任教,而吕秋逸、王恩洋两人尤为重要。他二人是宜黄大师的左右手臂,也是内学院的两大柱石。故由“支那内学院”,进而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一时内学院声誉鹊起,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遥遥相对,成为国内有名的两大佛学中心。不意好景无常,一九二六年之后,北伐期间,武昌佛学院和支那内学院,都先后为军队占用而停办,两佛学院遭遇相同命运,师生星散,弦歌中辍。武昌佛学院只留下大敬、法舫二师看守图书法器,支那内学院也只有吕秋逸和邱晞明留在院中,陪伴著宜黄大师。
一九二七年,支那内学院停办──当然驻军也给房主留下了存放经书及生活的空间。(金陵刻经处范围颇大,占地二十余亩,有房屋一百多间。)秋逸和邱晞明等陪侍著宜黄大师,继续做校勘经典、著述研究的工作。《藏要》二、三辑,就是在内学院停办后十年间完成的。内学院教学工作虽然停办了,而印经工作并未间断,所以“支那内学院”的招牌仍然存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宜黄大师率领著一部分门人弟子,由秋逸押著大批的重要资料,溯江而上,到了四川,在江津停留下来,觅得房舍,成立了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蜀院并未招生开班授课,师生们仍然做著述研究工作。当然,慕宜黄大师之名,登门执经问学者仍然常有,而大师时已年近七十,垂垂老矣!他晚年致力于《般若心经》的参究,以期彻悟幻真,所有院务,由秋逸处理。
至于秋逸,正当四十余岁壮盛之年。他绝世天才,出于宿慧,由自修苦学,而通达英、日、法、梵、藏各种文字。在入川以后若干年间,于处理院务之余,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他对梵文、藏文原典的解读,深入堂奥,曾校勘藏文《摄大乘论》、《因明正确门论》,及梵文《楞伽经》等佛典。并完成《印度佛学源流略论》、《中国佛学源流略论》、《杂阿含经刊定记》等重要佛学著作,及若干篇重要学术论文。
一九四三年二月,宜黄大师欧阳渐逝世,大师各地弟子到江津奔丧,内学院并召开院友会。在众院友的公推下,秋逸继任院长,王恩洋等院友担任院友会理事。
关于吕秋逸的传记资料,目前发现者尚极有限,尤其是他生平生活情形,所知者更少。在宜黄大师逝世后未久,大师的另一弟子熊十力,于是年三月上旬,写信给吕秋逸,由这封信中,我人可窥知秋逸的一些生活情形,亦可对内学院蜀院有所了解,十力函件原文曰:
来函收到,师事、法事,一切偏劳,吾感且惭。
一、吕秋逸传略
吕秋逸,名澄,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一八九六年。
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在校肄业一年,又考入民国大学经济系。未几退学,到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研究佛学,时为一九一四年。翌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美术,一九一六年回国。时,刘海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聘秋逸为教务主任,秋逸时年二十一岁。
一九一八年,欧阳竟无在金陵刻经处筹备“支那内学院”,以秋逸曾在刻经处研究佛学之因缘,加以他对于秋逸的赏识,故邀约秋逸到刻经处协助。秋逸应邀到金陵刻处,协助竟无筹备支那内学院,由此悉废以往所学,专志于佛学研究,至于终老,前后为时七十余年。
支那内学院创立于极端困窘的情况下。筹备之初,以经费无著,秋逸曾随乃师南下昆明,北上北京,向当时的云南督军唐继尧、北京政府的铁路督办蒯若木募捐。一九二二年,支那内学院成立,一九二三年开课,秋逸于授课及管理院务之余,并校勘刻经处刻印的经典。
支那内学院开课之初,学人毕集,人才极一时之盛。若汤用彤、聂耦耕、邱晞明、景昌极等,均在院任教,而吕秋逸、王恩洋两人尤为重要。他二人是宜黄大师的左右手臂,也是内学院的两大柱石。故由“支那内学院”,进而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一时内学院声誉鹊起,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遥遥相对,成为国内有名的两大佛学中心。不意好景无常,一九二六年之后,北伐期间,武昌佛学院和支那内学院,都先后为军队占用而停办,两佛学院遭遇相同命运,师生星散,弦歌中辍。武昌佛学院只留下大敬、法舫二师看守图书法器,支那内学院也只有吕秋逸和邱晞明留在院中,陪伴著宜黄大师。
一九二七年,支那内学院停办──当然驻军也给房主留下了存放经书及生活的空间。(金陵刻经处范围颇大,占地二十余亩,有房屋一百多间。)秋逸和邱晞明等陪侍著宜黄大师,继续做校勘经典、著述研究的工作。《藏要》二、三辑,就是在内学院停办后十年间完成的。内学院教学工作虽然停办了,而印经工作并未间断,所以“支那内学院”的招牌仍然存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宜黄大师率领著一部分门人弟子,由秋逸押著大批的重要资料,溯江而上,到了四川,在江津停留下来,觅得房舍,成立了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蜀院并未招生开班授课,师生们仍然做著述研究工作。当然,慕宜黄大师之名,登门执经问学者仍然常有,而大师时已年近七十,垂垂老矣!他晚年致力于《般若心经》的参究,以期彻悟幻真,所有院务,由秋逸处理。
至于秋逸,正当四十余岁壮盛之年。他绝世天才,出于宿慧,由自修苦学,而通达英、日、法、梵、藏各种文字。在入川以后若干年间,于处理院务之余,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他对梵文、藏文原典的解读,深入堂奥,曾校勘藏文《摄大乘论》、《因明正确门论》,及梵文《楞伽经》等佛典。并完成《印度佛学源流略论》、《中国佛学源流略论》、《杂阿含经刊定记》等重要佛学著作,及若干篇重要学术论文。
一九四三年二月,宜黄大师欧阳渐逝世,大师各地弟子到江津奔丧,内学院并召开院友会。在众院友的公推下,秋逸继任院长,王恩洋等院友担任院友会理事。
关于吕秋逸的传记资料,目前发现者尚极有限,尤其是他生平生活情形,所知者更少。在宜黄大师逝世后未久,大师的另一弟子熊十力,于是年三月上旬,写信给吕秋逸,由这封信中,我人可窥知秋逸的一些生活情形,亦可对内学院蜀院有所了解,十力函件原文曰:
来函收到,师事、法事,一切偏劳,吾感且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