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近代俄国
1)  Russia in modern times
近代俄国
2)  eguo jindɑi jiɑoyu
俄国近代教育
3)  Russia's Near Eastern Policy
俄国近东政策
4)  modern China
近代中国
1.
Aualysis of the Cauze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modern China;
教会医疗事业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探析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a publication;
近代中国图书出版特征论
3.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Traces and Evidence in the Changing Era:A simple reflection on cultural history studies in modern China;
解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简单反思
5)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
1.
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architecture of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教会高等学校建筑初探
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Utilitarianism in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3.
The 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6)  contemporary China
近代中国
1.
The US university mode and its borrow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入
2.
Yuanpei Cai lived in an era of intense debate on Chinese ethics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蔡元培生活在近代中国道德文化之争最为激烈的年代。
3.
Contemporary Chinese responses to the Japanese "Asianism" have clearly indicated that evidence of thought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r of the Chinese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n be obtained not merely from the national ideology with regard to the sav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and sovereignty, but also from such extra- ideolog.
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补充资料:俄国近代教育
      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1672~1725)实行文化教育改革开始的。它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至19世纪60年代;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从20世纪初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彼得一世亲政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教育 在彼得一世以前,俄国教育由东正教教会操办,其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神职人员和传播东正教影响。贵族及其子弟大都没有学习文化的习惯。17世纪创办基辅学院(1632)和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687)时,参考了耶稣会学院组织教学与管理的经验(见耶稣会教育)。这些学院在俄国教育发展中起了桥梁作用。
  
  彼得一世在其统治时期,为改变俄国落后于西欧先进国家的面貌,而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简化俄文字母;出版定期刊物,奖励翻译西欧著作和出版科学书籍;创办世俗性的国立学校并强令贵族子弟学习文化;筹办俄国科学院。彼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改变了东正教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这一时期创办的数学与航海学校(1701)、工程学校(1712)、外科医学校(1707)等新型教育机构,为俄国培养了一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从1714年起,在各省开办了一些"计算学校",除教给学生读、写、算的技能外,还教一点代数、几何与三角的基本常识。这是俄国设立普通初等教育的最初尝试。
  
  在18世纪20~50年代,沙皇政府的政策旨在扩大贵族的特权地位,巩固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加紧对农奴的封建剥削,发展大工业和扶助商人。这个时期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制的形成与加强,各类学校都为一定的社会阶层而设。18世纪中期俄国文教事业中的突出成就是莫斯科大学的设立(1755)。这是俄国18世纪的著名科学家М.В.罗蒙诺索夫(1711~1765)和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努力的结果。莫斯科大学在俄国文化教育与科学的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8世纪后期起,由于工厂手工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城市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农奴制开始解体。沙皇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以满足市民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它于1786年颁布了俄国的第一个《国民学校章程》,规定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在每个县城和中心国民学校不能满足要求的省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1802年,成立了国民教育部。不久,又颁布了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由1年制教区学校、2年制县立学校、4年制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四级学制,并将全国划分为莫斯科、彼得堡、喀山、哈尔科夫、维尔纽斯和多尔帕特等 6个学区。根据章程的规定,在每个学区应设立一所大学。大学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而且负责管理本学区内一切学校的行政与教学工作。按照新的章程,将原有的初级国民学校改组为县立学校,原有的中心国民学校改组为中学。
  
  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沙皇政府的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西欧启蒙运动者的思想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期教育法案的明显影响。按照19世纪初期学校章程的规定,学制中的各个环节是互相衔接的,课程设置也考虑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发展工业的需要,教学内容比较充实,大学师生能享受到较多的民主权利。这些均有利于俄国文化科学的发展。但沙皇政府并没有打算执行其中的全部条款。
  
  1812年俄国在反对法国入侵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后,逐渐成为欧洲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国内政策更趋反动。在教育方面,沙皇政府采取了加强各级学校的等级性的措施。中学修业期限被延长为 7年,中学与教区学校和县立学校完全脱节。为了加强宗教教育,沙皇政府于1817年将国民教育部改组为宗教事务与国民教育部(不久又分立)。1819年,修订了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削减了普通教育课程,增设了神学课程。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被镇压后,沙皇政府更加强了对于各级学校的控制。1828年和 1835 年先后颁布新的《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和《大学章程》。按照1828年的规程,每一类型的学校都具有使学业终结的性质,并被明确指定为某一等级服务,同时加强了各级学校的宗教教学和中学的古典语文教学,允许对中小学生施行体罚。1835年的《大学章程》取消了大学领导各级学校的权利,各级学校转交给学区督学直接管辖。《大学章程》还取消了大学的自治权和成立科学社团的权利,扩大了监视学校师生行动的视察员和学校监督等官吏的权力,对学校实行兵营式的管理;认定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强调封建农奴制度是俄国固有传统)为实施国民教育的三条原则。由于上述原因,各级学校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
  
  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的教育 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是俄国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的重要阶段。1861年,发生了由农奴主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沙皇政府在决定进行自上而下的废奴改革的同时,酝酿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围绕解放农奴的方式和对待沙皇政府改革法令的态度进行了争论,并就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运动,其中包括教育运动。俄国的进步人士开始创办各种教育杂志,出现了个人和社会集团兴办学校的热潮。外科医学家和教育家Н.И.皮罗戈夫、文学家Л.Н.托尔斯泰在国民教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革命民主主义者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和H.A.杜勃罗留波夫提出了普及教育、学校的民主化和培养反对专制政体及农奴制残余的革命者等教育主张。教育学家К.Д.乌申斯基就俄国教育理论探索的方向,以及小学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实践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意见。报刊上开始介绍西欧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教育情况。
  
  俄国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和它的社会改革一样,是极不彻底的,但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改革以初等教育为重点。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宣布人民有权接受各级教育,并授权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和私人开办国民学校。在初等教育阶段,允许男女同校,并准许女子担任教学工作。建立了领导学校教导工作的县教育委员会和省教育委员会。
  
  1864年的《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宣布文科中学是无等级学校,招收各阶层子弟入学,这一决定使俄国中等教育机构从封建等级学校向资产阶级的阶级学校前进了一步。按照这个章程,决定设立古典的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在实科中学里不教古代语文,而教两种现代外国语文、数学与自然科学。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还推动了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1860年颁布了《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规定设立修业期限为 6年的女子学校和修业期限为 3年的女子学校。到1870年,这两种学校被正式改组为女子中学和女子预备中学。1863年的《大学章程》使大学获得了较大的自治权,教授们获得了进行学术活动的较大自由。
  
  由于俄国社会中保存了强大的农奴制残余势力,沙皇政府不仅不准备彻底实行60年代的学校改革法令,而且采取了各种反对改革的措施。19世纪70~80年代,沙皇政府又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其精神实质是:力图维护贵族子弟受教育的权利,保留贵族的等级学校;支持教会学校,加强宗教教育;坚持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方向,削弱实科学校的地位;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和警察监视活动。通过这些法令,最终形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教育制度。
  
  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的教育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学制,包括3~4年制的一级小学、5年制的二级小学,以及与初等小学衔接的 4年制高等小学。它们组成了俄国的初等教育体系。初等农业学校、技工学校、商业学校(3~4年)和师范学校建立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小学与中学之间是不相衔接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两种体系。女子的教育水平低于男子的教育水平。实施男子中等教育的一般学校有文科中学、中学预备学校(不完全中学)和实科学校;实施女子中等教育的学校有女子文科中学和女子中学预备学校。除此以外,还有隶属于工商部的商业学校(7~8年)。20世纪初,兴办了一些私立的男子文科中学、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私立女子文科中学。私立学校的设备和教学人员一般都比公立学校好,教学水平也比较高。这一时期,还保留了一些特殊的贵族等级学校。其中包括陆军学校、贵族女子寄宿学校等。僧侣教育自成体系。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大学,工业、农业、经济、医学等各种高等专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学校。大学只招收男子文科中学的毕业生。
  
  与西欧、北美和日本的教育相比较,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是十分落后的。在1914年,全国仅有101917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达20%,文盲占全国成年居民的75%。中等和高等教育只能为有产阶级所享受。В.И.列宁在批判沙皇政府的反动教育政策时指出:"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的权利的野蛮的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在领导俄国人民争取解放斗争时,也为争取人民的受教育权进行了斗争。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在自己的党纲中提出了教育方面的要求,它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工农群众进行了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