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世俗福音音乐
1)  secular gospel music
世俗福音音乐
2)  secular music
世俗音乐
1.
Since that the quanzhen Taoism rhyme music wa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Taoism music, and assimilation of the secular music, therefore, its structural level and the expression shape are presented two kinds: ya showed the content of Taoist cultivate his moral character, and su (secular) represented the religion of ghosts and gods, pray for blessings and to avert a misfortune.
全真道经韵音乐包括全真正韵和地方韵两种 ,它是在承继道乐传统和吸收世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结构层次和表现形态自然呈现出两种 ,即以道士修身养性为内容的“雅” ,和以鬼神信仰、祈福禳灾为内容的“俗”。
3)  secularization of music
音乐世俗化
4)  sacred and profane music
圣乐与世俗音乐
5)  Gospel Music
福音音乐
6)  popular music
通俗音乐
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rtistic and commercial nature of popular mus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从通俗音乐的产生、发展、特点三个方面辩析了它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客观存在 ,通俗音乐既不是新兴的艺术类型 ,更不是艺术拓展到大众 ,而是一种成为俗套生活的文化消费类型。
2.
The popular music,as an art for the masses,enjoys the privilege over any other forms of art in its lovers,social needs and participants.
通俗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其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超高速地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
3.
Our country s contemporary popular music is a kind of city culture produced by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in conformity with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我国当代的通俗音乐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都市文化,是民主和技术的产物。
补充资料:符类福音研究
      《新约》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中,前三福音在记事次序、用字结构、内容观点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和《约翰福音》有明显差异。圣经学者称前三福音为符类福音或同观福音。对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材料来源等方面的探讨,称符类福音研究。
  
  符类福音之间除了相同的地方外,尚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如"马太"、"路加"记载耶稣降生的故事,"马可"则无;而"马太"和"路加"在这段故事的内容上又各有不同,两书提供的耶稣家谱也不一致。耶稣的语录在"马太"、"路加"中显然比"马可"多,排列次序也不一致。"马太"把耶稣的语录分为五组,"路加"则把多数耶稣语录放在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的途中等。
  
  早期教父没有研究过这些问题,奥古斯丁也只简单地认为"马可"是"马太"的节略本。18世纪唯理主义兴起,一些圣经学者通过文献考证,开始重视对符类福音问题的研究;19世纪以来,曾提出各种解释。其中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在成文的正典福音出现前,有一个口传时期。早期基督教徒通过对耶稣故事的口传,逐步形成较定型的底本流传各地,符类福音中的不一致,是这些底本间差异的反映。
  
  多数学者认为《马可福音》在四福音书中成书较早,且为"马太"、"路加"所采用,此即"马可先在说"。其根据如下:
  
  "马可"共有677节,其中近600节重见于"马太",400余节重见于"路加",各占它们内容的三分之一以上。"马可"仅有十分之一的材料未被"马太"和"路加"采用,假设"马可"后于"马太"或"路加",那就很难解释"马可"为什么要删去那么多的材料;而且在3卷福音书的相同材料中,其他2卷的排列次序往往和"马可"一致。在叙述某一事件的次序上,"马太"或"路加"都时有不同于"马可"之处,但未曾有"马太"与"路加"一致而不同于"马可"的情况。
  
  除与"马可"一致处外,"马太"和"路加"还有235 节相同的经文不见于"马可"。学者们认为两者共同采用了另一种包括耶稣语录的代号Q(取自德文Quelle,意为根源)的材料。据古教父帕皮亚称:"马太用亚兰文编辑耶稣语录,后来被人翻译。"但这个材料未见早期教会作家引证。因此,有人认为它并非一个独立的文字作品,而仅仅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口传材料,广泛流传于早期教会。此即"二原本说"。
  
  三福音书之间除了三者或二者共有的材料外,"马太"、"路加"还有各自的材料来源。如"马太"中的300余节(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带有犹太色彩;"路加"中的 500余节(约占全书二分之一)有亲外邦(非犹太人)的倾向。圣经学者分别称它们为M和L,它们也许是流传于初期教会的口传材料,或是作者自己独有的。此即"四原本说"。
  
  目前对这些假设尚有不同意见。20世纪以来学者们逐渐注重口传时期的材料如何形成的研究,采用体裁考据法,把福音书中某些被认为在口传时期已相当固定的材料,按其内容和形式分成几种基本类型,企图从初期教会工作的需要来说明,这些材料在形成文字底本以前的流传和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些新约学者又使用编修考据法,探索福音书作者为适应其神学观点而对某些原始底本片断进行编修的过程,试图说明符类福音中异同的问题。
  
  符类福音的研究,目前仍在探索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