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1)  The Grundrisse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2)  Grundrisse
《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
3)  Econosmis Manuscript in 1857-1858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4)  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Rohentwurf (1857-1858)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5)  Economics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经济学手稿
1.
On Human Need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n Marx s Economics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
6)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经济学哲学手稿
补充资料:《经济学手稿(1861~1863)》
      K.马克思于1861年 8月至1863年 7月间为他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草稿。一般称之为《资本论》的第二部草稿。
  
  写作经过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即立意要写一部经济学著作,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于1857年开始写作。他当时把这部经济学著作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全书分为六个分册:①资本;②土地所有制;③雇佣劳动;④国家;⑤对外贸易;⑥世界市场。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见《政治经济学批判》)。但这一分册实际上只包括原计划全书第一分册的前两章,即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
  
  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继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述,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即原计划全书第一分册的第三章《资本一般》。在这期间写成的手稿共23本,1472页,大约200个印张。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这部手稿。苏联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次用俄文以《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为题公布了这个手稿,分三卷,即第26卷(Ⅰ,Ⅱ,Ⅲ)、第47卷和第48卷。
  
  主要内容  这部手稿包含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对后来的《资本论》各卷所论述的问题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在开始写作时,马克思计划把"资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③资本和利润;④其他问题(主要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方面的内容)。但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写作,各个部分相互交错着,对各部分的论述有详有略,差别很大。
  
  手稿对"资本的生产过程"做了极为深刻的分析。其中有 7本笔记,相继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劳动在形式上和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及原始积累等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到这个时期已基本形成。
  
  在手稿关于剩余价值理论这个部分中,马克思批判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鼻祖F.魁奈、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两个最杰出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T.R.马尔萨斯,以及以李嘉图学说为依据的"无产阶级反对派"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系统论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关系或庸俗化过程,科学地评价他们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功过是非。这部分草稿开始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第5节写的,差不多写了14本笔记,合计约110个印张,占整部手稿一半还多。后来,马克思决定把他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划作《资本论》的第四卷(册),但他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见《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和利润"的草稿比较简略,初步阐述了后来属于《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以及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问题。马克思在1861~1863年间没有专门写"资本的流通过程",但在论述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时,研究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并制作了说明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经济表"。
  
  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F.恩格斯曾谈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刚出版,马克思就发现他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以后几个分册的基本思想发展中的一切细节;迄今保存下来的手稿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于是他立刻重新开始工作,这样,他没有继续出版那几个分册,而是直到1867年才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98页)。经过1861~1863两年的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比50年代获得了许多重要发展:
  
  ①完善和丰富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只有说明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及其价值由哪些因素决定,才能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过程。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至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则只着重分析了决定价值的生理因素。这部手稿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因素,提出了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说明了工资的本质。手稿还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种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大机器生产;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具有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从属向实际上从属的过渡,从而深刻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确立并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②建立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如何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个流派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还只原则地论及到这个问题,没有展开分析。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草稿中,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史,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这个范畴的特定含义。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生产劳动是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同前,第26卷Ⅰ,第426页)。
  
  ③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这部手稿批判了斯密关于年总产品的价值只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教条,研究并吸取了魁奈《经济表》中的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和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的原理,还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④系统地阐明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一系列中间环节,建立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混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错误,区分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无力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马克思指出,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市场价值;通过部门间的竞争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这样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利润分为产业利润和利息"这份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说明了商业资本怎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⑤地租理论的建立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取得的崭新的理论成果。李嘉图由于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从而认为绝对地租的存在同价值规律相矛盾,进而否认绝对地租。马克思指出,农业中的绝对地租同样来源于剩余价值,只是由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而以地租形式归土地所有者占有,从而论证了绝对地租的存在与价值规律并不发生矛盾。马克思还摒弃了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正确地论述了级差地租。
  
  ⑥《资本论》结构的确立。这部手稿原是按19世纪50年代拟定的结构开始写作的。按照原来的设想,"资本一般"将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出版。1862年末马克思决定这一部分"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同前,第30卷,第636页)。后来马克思又决定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剩余价值理论这样的体系来阐述自己的经济理论。1863年8月,马克思刚刚结束《经济学手稿(1861~1863)》的写作,就按照新确立的结构创作《资本论》。马克思十分珍视《资本论》的理论结构,他说:"在象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是全民族的功绩"(同前,第31卷,第185页)。
  
  《经济学手稿(1861~1863)》表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到这时已基本形成,为马克思系统地完整地阐述自己的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于1863~1865年写成了《资本论》的草稿(见《资本论(1863~1865年草稿)》)。
  
  

参考书目
   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