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花鼓
1)  Di Hua Drums
地花鼓
1.
Probe into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Di Hua Drums and Flower Lanterns;
地花鼓与花灯的特征探析
2)  field flower-drum of northern Hunan
湘北地花鼓
3)  flower-drum
花鼓
1.
News disseminating function of civil flower-drum singing performance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Youshui valley——Taking Stepping on Bridge flower-drum singing performance of Daxi Town of Chongqing Youyang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酉水流域民族民间花鼓演唱的新闻传播功能——以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大溪镇“踩桥”民俗活动及花鼓演唱《踩桥》为例
4)  plunking-up floor
地鼓
1.
Study on conditions engineering geologic and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 in plunking-up floor area and crack area;
地鼓区及裂缝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5)  Flower drum opera civil
民间花鼓
6)  flower-drum beating
打喜花鼓
补充资料:《花鼓》
      清代花部乱弹作品,又名《打花鼓》。剧本见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刊印的《缀白裘》第 6集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印的《纳书楹曲谱·补遗》。所用曲调有〔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等。剧本描写夫妇二人沿街卖艺,演唱凤阳花鼓,受到纨袴子弟曹悦的欺侮。夫妇二人迫于饥寒,只得强颜欢笑。此剧情节略见于明周朝俊《红梅记》19、20两出,但在地方戏曲舞台上已演化为一个独立的短剧。作品对由于农村破产而走上街头的流浪艺人寄予了同情,唱出了他们的辛酸。剧中的〔凤阳歌〕"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历来脍炙人口。剧中穿插了花鼓、连相的表演,载歌载舞。《缀白裘》中还记有较为详细的舞台动作指示。作为民间歌舞的《凤阳花鼓》,在康熙时即已传至北京。陈于王的《燕九竹枝词》(1693)中写道:"小儿花鼓凤阳调,士女周遭拍手笑。"(《清代北京竹枝词》)戏曲作品《花鼓》从民间歌舞中吸取了营养,成为徽班、昆班经常上演的剧目。据吴长元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的《燕兰小谱》记载,北京宜庆部演员罗荣官、施兴儿都演得很好。李斗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扬州画舫录》卷5中也写道:"谢寿子扮花鼓妇,音节凄婉,令人神醉。陆三官花鼓得传。"可知它在当时已很流行。汉剧、秦腔、湘剧、京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出时大都保留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删除了某些庸俗的科诨,成为一出优美动人的歌舞剧,其中以武汉汉剧院的演出影响较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