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协商会议
1)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政治协商会议
1.
The Designation of Postwar Chinese Political Blueprint by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1946;
试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
2.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situation the CPC repeatedly consulted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democratic parties and people s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made important modifications to the plan of the conference.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期间,中共为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代表反复协商,对会议计划做了多次重要修改。
2)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  North-South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南北政治协商会议
4)  PPCC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
6)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PPC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补充资料: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4方面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国是的会议。简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31日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8人,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有傅斯年、郭沫若、王云五等。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图为大会会场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图为大会会场


   
   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经过协商达成协议:规定国府委员会为政府最高国务机关,有对各部、会长官的任免权;国民政府主席对某一决议的否决,必须得到3/5以上国府委员的同意。关于军事问题,达成了折衷的协议:确立军队属于国家、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原则,并由三人小组继续商定整编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区军队的办法。关于施政纲领问题,会议基本上依据共产党起草的方案,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达成协议:同意保留原有1200名代表,但要增加台湾、东北等地区代表150名,以及各党各派、社会贤达代表700名,总计2050名。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经过斗争,通过了《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确定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的政治制度。
   政协会议期间  ,国共两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因此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但会议成果很快遭到国民党的破坏,未能实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