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st management engineering
成本管理工程
1.
To improve the cost management level, enterprises must structure the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企业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构建技术经济一体化的企业成本管理工程。
2) cos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成本工程管理
4) Cost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1.
Research on Cost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第二章还在总结现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本文主张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为随后深入研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提供依据。
5) Analysis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工程成本管理浅析
6) A Brief Talk on Engineering Cost Managment
浅谈工程成本管理
补充资料:管理工程
研究工业企业组织有效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管理工程吸取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系统工程和工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给定的条件下使目标(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等)达到理想值,并能预测和评价其效果。也就是说,管理工程是把一定限度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设备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确定的设计模式和特定的工艺制造技术和方法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并为用户提供服务工作。管理工程不仅用于机械工业部门,也广泛应用于航天、 公用事业、 交通运输、银行、医院和教育等方面。
发展阶段 管理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形成大体可分为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等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以手工为主的作坊生产逐渐转向以机械为主的工厂化生产。原来常用的延长工作时间和使用童工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工厂主取得更高利润的要求,只能通过有效管理的手段来获得更大收益。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专业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论述了专业分工的3条优点是:重复单项工作会使手艺和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可以节省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可以促进机器与工具的革新。与此同时,美国的E.惠特尼提出用工模具生产来提高机械零件的互换性,为大量生产创造条件。但这一时期使用大量机器的工厂式生产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家仍凭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管理,工人凭经验和技能进行操作,未摆脱小生产作坊的传统管理方式。
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许多企业为了竞争和获得更大的利润,开始认识到实现高效率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纷纷用科学管理来取代传统管理,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美国的F.W.泰勒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在总结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见泰勒制)。F.B.吉尔布雷思夫妇采用科学的程序分析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为操作标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缩短了作业时间(见动作和时间研究)。H.L.甘特首创线条式作业指示图表,有效地掌握并控制生产的作业进度(见生产作业计划)。法国的H.法约尔把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职能,提出了专业分工、统一指挥、生产秩序、职工报酬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原则,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H.福特创造了汽车装配流水生产线,开辟了大量生产管理的新领域。
管理科学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加剧等,都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经营决策水平。管理这门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 相继出现了价值工程、运筹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手段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运筹决策问题上,能将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和可控制的基本参数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因而可以推导和运算,使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更为完善的阶段。
现代管理 这是综合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以及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科学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管理阶段,至70年代日趋成熟。现代管理要求从宏观角度和整体观念出发去研究管理,不仅注重管理技术的提高,而且更加重视人和环境的作用,并用系统理论使其结合起来。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理论、行为科学、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量化分析和电子计算机。
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单元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见系统分析)。大到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局,小到一个工厂、一个产品都可以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概念的确立,有助于安排和组织复杂的生产经营工作。应用现代系统理论的主要点是从社会、资源、能源、科学技术进步等发展趋势的宏观系统出发,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分系统、子系统重新排列组合成为可测、可控的系统。然后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搜集管理信息,经过核算处理,再从广泛的技术经济效益出发作出新的决策,以调整现时的工作系统,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例如,机器制造厂除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上要经常掌握动态并加以分析外,还可以把本厂已成系列的产品先分解成结构部件,再分解成功能组合件或更细分为按几何形状尺寸的零件。然后再把若干产品的零件和组合件按科学分类法加以汇编,成为有族谱体系的零件和组合件,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当市场预测提出需要设计一种新产品时,除新的核心部分外,便可根据功能、尺寸、特征向数据库调取大部分的适用零件和部件,稍加拼合补充和修整,便合成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这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功能。具有结构共性的零件也可以采用工艺共性的加工方法,这就是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的基础。也可以采用成组技术方法,即将批量较小的各种产品零件,在工序近似的前提下集中起来,构成较大的批量,采用大批量生产的高效设备和柔性生产线等。成组技术是在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理论的思想方法而出现的新的管理技术,结合社会化分工,便成为生产专业化协作的组织基础。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重视社会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人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的动机及其所产生的行为对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行为科学还研究如何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和培养人才以及善于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见工效学)。
信息理论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增长很快。从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动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控制等,均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高速度的信息处理不但为工业企业所必需, 且已成为时代的特征。 信息理论与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密切结合,形成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控制理论 它是将控制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理论。控制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N.维纳首先提出的,它研究生物和机械系统中的信息和控制问题。机械工业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从资源、物料、信息输入到产品输出是一个复杂的控制工程,管理系统要收集、处理、反馈和协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预期的目标。控制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量化分析和电子计算机 现代管理科学吸取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将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计算技术等应用于管理系统,作为量化和管理手段,并形成为一系列量化的管理技术,如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决策分析、质理管理等。
图为管理工程的历史形成过程。
参考书目
Philps E.Hicks,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McGraw-Hill,1977.
发展阶段 管理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形成大体可分为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等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以手工为主的作坊生产逐渐转向以机械为主的工厂化生产。原来常用的延长工作时间和使用童工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工厂主取得更高利润的要求,只能通过有效管理的手段来获得更大收益。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专业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论述了专业分工的3条优点是:重复单项工作会使手艺和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可以节省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可以促进机器与工具的革新。与此同时,美国的E.惠特尼提出用工模具生产来提高机械零件的互换性,为大量生产创造条件。但这一时期使用大量机器的工厂式生产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家仍凭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管理,工人凭经验和技能进行操作,未摆脱小生产作坊的传统管理方式。
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许多企业为了竞争和获得更大的利润,开始认识到实现高效率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纷纷用科学管理来取代传统管理,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美国的F.W.泰勒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在总结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见泰勒制)。F.B.吉尔布雷思夫妇采用科学的程序分析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为操作标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缩短了作业时间(见动作和时间研究)。H.L.甘特首创线条式作业指示图表,有效地掌握并控制生产的作业进度(见生产作业计划)。法国的H.法约尔把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职能,提出了专业分工、统一指挥、生产秩序、职工报酬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原则,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H.福特创造了汽车装配流水生产线,开辟了大量生产管理的新领域。
管理科学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加剧等,都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经营决策水平。管理这门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 相继出现了价值工程、运筹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手段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运筹决策问题上,能将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和可控制的基本参数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因而可以推导和运算,使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更为完善的阶段。
现代管理 这是综合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以及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科学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管理阶段,至70年代日趋成熟。现代管理要求从宏观角度和整体观念出发去研究管理,不仅注重管理技术的提高,而且更加重视人和环境的作用,并用系统理论使其结合起来。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理论、行为科学、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量化分析和电子计算机。
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单元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见系统分析)。大到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局,小到一个工厂、一个产品都可以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概念的确立,有助于安排和组织复杂的生产经营工作。应用现代系统理论的主要点是从社会、资源、能源、科学技术进步等发展趋势的宏观系统出发,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分系统、子系统重新排列组合成为可测、可控的系统。然后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搜集管理信息,经过核算处理,再从广泛的技术经济效益出发作出新的决策,以调整现时的工作系统,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例如,机器制造厂除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上要经常掌握动态并加以分析外,还可以把本厂已成系列的产品先分解成结构部件,再分解成功能组合件或更细分为按几何形状尺寸的零件。然后再把若干产品的零件和组合件按科学分类法加以汇编,成为有族谱体系的零件和组合件,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当市场预测提出需要设计一种新产品时,除新的核心部分外,便可根据功能、尺寸、特征向数据库调取大部分的适用零件和部件,稍加拼合补充和修整,便合成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这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功能。具有结构共性的零件也可以采用工艺共性的加工方法,这就是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的基础。也可以采用成组技术方法,即将批量较小的各种产品零件,在工序近似的前提下集中起来,构成较大的批量,采用大批量生产的高效设备和柔性生产线等。成组技术是在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理论的思想方法而出现的新的管理技术,结合社会化分工,便成为生产专业化协作的组织基础。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重视社会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人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的动机及其所产生的行为对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行为科学还研究如何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和培养人才以及善于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见工效学)。
信息理论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增长很快。从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动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控制等,均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高速度的信息处理不但为工业企业所必需, 且已成为时代的特征。 信息理论与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密切结合,形成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控制理论 它是将控制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理论。控制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N.维纳首先提出的,它研究生物和机械系统中的信息和控制问题。机械工业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从资源、物料、信息输入到产品输出是一个复杂的控制工程,管理系统要收集、处理、反馈和协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预期的目标。控制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量化分析和电子计算机 现代管理科学吸取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将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计算技术等应用于管理系统,作为量化和管理手段,并形成为一系列量化的管理技术,如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决策分析、质理管理等。
图为管理工程的历史形成过程。
参考书目
Philps E.Hicks,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McGraw-Hill,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