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科尔沁地名传说
1)  The legend of Khorchin toponym
科尔沁地名传说
2)  Hor Qin fictions
科尔沁小说
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or Qin fictions in 80——90 s of the 20 thcentury .
本文系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尔沁小说的研究。
3)  Horqin Sand Land
科尔沁沙地
1.
Crust Development and Subsurface Soil Properties Under Dominant Shrubs in the Process of Dune Restoration,Horqin Sand Land;
科尔沁沙地沙丘恢复过程中典型灌丛下结皮发育特征及表层土壤特性
2.
Ground Discriminance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ocesse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Horqin Sand Land;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地面判别方法
3.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lements on Desertification in Horqin Sand Land;
科尔沁沙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4)  Ke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
1.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ertification and patches dynamics of mobile-dune in Ke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斑块动态与沙漠化关系
2.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miptelea davidii community on Ke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rought-resistance of four plant species in Ke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4种植物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5)  Ho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
1.
Sand-stablizing measrues and effects of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shifting sand in Ho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生物与工程结合的固沙措施与效果
2.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Ho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3.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of plant regenerative sand-barrier in Horqin Sandy Land;
科尔沁沙地植物再生沙障人工群落结构特征
6)  Korqin grassland
科尔沁草地
1.
Initial study of the formation cause of sand desertification of Korqin grassla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科尔沁草地沙漠化成因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
补充资料: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

    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东经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哲里木盟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
   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东部轻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
   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地是指相对高度在2米之内较平缓的沙土地,土壤为黄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隐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纪初扎鲁特旗东南还留有松林。但至19世纪后期,因滥垦沙质草地,砍伐森林,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坨、地扩大,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尔沁草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