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非帕累托效率
1)  non-Pareto efficiency
非帕累托效率
1.
However,the stickiness,non-Pareto efficiency,and the nature of "local knowledge" of the rules spontaneously formulated often fail to justify themselves in the realistic context.
然而,在现实场景中,自发形成之规则的粘滞性、非帕累托效率性,以及浓厚的“地方性知识”色彩导致其无法证成自身的充分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由于难以成就一个以交织紧密之群体为支撑的记忆机制,个体日益疏离化的现代工商社会无从提供规则自生的理想土壤。
2)  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效率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pts of Pareto efficiency and Pareto improvement of economics.
文章对西方经济学的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民航销售服务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些帕累托改进方法。
2.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shows t he consistence between the two basically in light of Pareto Efficiency theory.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描述及当前面临的现状的分析,运用帕累托效率的分析方法,得出公平与效率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平与效率可以实现最优结合。
3.
In f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reto efficienc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theory of Rebus Sic Stantibus,and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inciple of Rebus Sic Stantibu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 resources.
其实,根据经济学帕累托效率原理,在埃奇沃斯无差异曲线盒形模型中对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情势更原则不仅在衡平合同当事人权益上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具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意义。
3)  Pareto efficiency improvement
帕累托效率改进
4)  collective Pareto efficiency
集体帕累托效率
5)  pareto ineffective
帕累托无效
6)  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有效
补充资料:帕累托,V.
      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洛桑学派创始人L.瓦尔拉斯的继承者。出生于巴黎,父为意大利贵族。他1858年随其父回到意大利,1868年在都灵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曾任铁路公司经理和钢铁公司董事,一度参加政治竞选,以落选告终。经过意大利经济学家M.潘塔莱奥尼(1857~1924)的介绍,帕累托于1893年接受瓦尔拉斯的邀请而继承后者在瑞士洛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的职位。1906年由于心脏病从该校退休后,致力于社会学的研究。帕累托的政治观点在他的社会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为数较少的能力超过一般人的上层人物,而政治就是上层人物所组成的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一般群众只不过是集团之间斗争的工具。这种政治思想曾受到当时意大利的法西斯分子的赏识。
  
  帕累托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社会主义体系》(1902~1903),《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社会学通论》(1916)。
  
  在经济观点上,帕累托继承和维护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见洛桑学派)。除此以外,他提出了几个新的观点。
  
  帕累托认为,瓦尔拉斯的基数效用论肯定效用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而在事实上,这种效用却无法加以衡量。此外,效用涉及伦理和心理状态,这些应被排除在科学的经济学之外。同时,消费者所追求的据说仅仅是一定组合的物品所带来的快乐程度,而不是每增加一单位物品所带来的快乐程度为多少。由于这些原因,他不但使用"满足欲望能力"这一名词来代替效用,而且也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的说法。
  
  帕累托认为,对于两种不同物品的组合,消费者虽然并不知道每种组合给他带来多少数量的效用,但他却能判别他对两种组合的偏好的次序,即他对一种组合的偏好是否大于、小于或等于另一种组合,这就是说,他虽然不知道两种组合的效用量的差别有多少,但却能用第一、第二等序数来表示多种配合所含有的效用量多寡的顺序。根据这一说法,再加上他从英国经济学家F.Y.埃奇沃思(1845~1926)的"契约曲线"中得到的一些论点,他建立了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比较完整的序数效用价值论,目的在于一方面把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置于"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可以去掉"效用能被衡量"这一假设条件。
  
  在论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上,帕累托使用了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他宣称,当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如此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如果没有任何方式能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条件下增加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时,此时该社会即处于最优的资源分配状态。西方经济学家承认,"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被用来为既存的社会组织方式进行辩护。
  
  帕累托收集了某些不同国家在几个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的统计数字,得到一条稳定的收入分配曲线,被称为"帕累托规律"。按照帕累托的解释,既然这条曲线是稳定的,那末,它所表明的是不依国别不同和时期差异而存在的收入分配规律,因此,除非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要想改变既存的收入分配是不可能的。这一规律遭受到许多反对意见的批判。例如,帕累托收集的资料是性质不同的所得税数字,从而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同时,帕累托对资料的处理有错误之处。一些统计学家指出,由于收入曲线本身在变动,无法得出一条稳定的收入分配曲线。
  
  帕累托的经济观点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界仍有很大影响。他的序数效用价值论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中价值论的正统说法。他的"最优状态"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判别优劣的标准。他的"收入分配规律"经常出现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中。
  
  

参考书目
   B.B. Seligmen, Vilfredo Pareto
   Science as Sermon, in Main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cs, Free Press of Glencoe,New York,1962.
   S. Weintraub, ed., Modern Economic Though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