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基督教音乐
1)  Christian music
基督教音乐
1.
On Christian Music in Shanghai-A Cas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Church;
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
2.
In music world,Christian music is one of earlier and larger-scaled music forms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在音乐领域,基督教音乐是较早也较大规模地来自西方国家的音乐种类之一。
3.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and artistic form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history, early Christian music is a symbol of early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a crucial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Western culture.
早期基督教音乐作为西方文明史中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是西方文化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载体,也是早期西方文明的标志之一。
2)  Christian music
基督教会音乐
3)  Christianity ceremony music
基督教仪式音乐
1.
Taoism ceremony music and Christianity ceremony music not only manifests their respective religion characteristic, but also manifes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music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ought.
道教仪式音乐与基督教仪式音乐不仅体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宗教特性,还体现出东西方音乐文化传统和思维的不同特点。
4)  foundational music education
基础音乐教育
1.
The raise of diathesis education has settled the theory bas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al music education.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基础音乐教育
1.
The paper explores how music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 seek for the ways for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also touches upon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Syllabus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Musical Courses for the reforms of music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
以上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意味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6)  basic musical education
基础音乐教育
1.
Based on the new basic musical education outline, the writer proposed the four new teaching principles: affective experience with aesthetic, creation sense with innovation, group cooperation with concordant, and foster an interest with successful.
情感体验与审美原则 ,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 ,群体合作与和谐原则 ,培养兴趣与成功原则 ,是作者根据新的基础音乐教育大纲的精神与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四项新教学法原则。
补充资料:基督教音乐
      唱歌赞美上帝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赞美上帝的歌曲最初是用乐器伴奏的。所用的乐器有:琴、瑟、钹、号角等。中世纪的基督教会里,除管风琴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只有单声部、自由节奏的无伴奏素歌是合法的教会歌曲。西方教会的素歌(又称圣咏)有4派:以米兰主教圣安布罗斯命名的"安布罗斯素歌"、法国教会的"高卢素歌"、西班牙教会的"莫萨拉布素歌"、以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命名的"格列高利素歌"。8世纪以后,格列高利素歌成为西方教会歌曲的最高准则。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和"正教"。公教(天主教、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教徒唱格列高利素歌,希腊正教教徒唱拜占廷式的单声部素歌,俄罗斯正教教徒则唱多声部素歌。格列高利素歌从 9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四、五、八度的"奥加农"形式。12世纪以后出现了包含反向进行的"迪斯坎图斯"形式,逐渐成为复调歌曲。13世纪以后,以素歌为固定歌调的"克劳苏拉"和经文歌等复调合唱歌曲兴起,但遭到了教会的排斥,被认为是"渎圣"的东西。其后,以经文歌和弥撒曲为主的无伴奏复调声乐作品,在不断发展中终于取得了教会的承认,并逐渐摆脱了固定歌调,成为自由作曲的音乐作品。
  
  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基督教音乐的改革。马丁·路德不仅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的路德宗(信义会),并创制了全体会众用本民族语言(德语)演唱的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取代了旧教格列高利素歌的地位,并成为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等戏剧性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从僵化了的拉丁文歌词过渡到民族语言的歌词;从清一色的无伴奏合唱过渡到独唱、合唱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从单声部的齐唱和对唱过渡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从以素歌为准则的教会调式过渡到近世的大小调;从在教堂中的演出过渡到在音乐会中的演出等。教会音乐的这些变化,都是在民间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发生的。从17世纪罗马乐派的经文歌和弥撒曲;18~19世纪以J.S.巴赫和G.F.亨德尔为代表的康塔塔、受难曲和清唱剧,以W.A.莫扎特、L.van贝多芬、F.舒伯特、J.勃拉姆斯为代表的弥撒曲和追思曲;以至于20世纪D.米约、F.普朗克、O.汤普森、B.布里顿等的弥撒曲、追思曲和受难曲中,可以看出400年来基督教音乐在世俗化、戏剧化和交响化的进程中所起的变化。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教的一派)在唐代就传入了中国,称为景教。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清末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现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颂赞歌曲的歌词。天主教于元代传入中国后一度中断,明末再度传入。明代天主教司铎吴渔山的《墨井集》载有《仰止歌》,是中国17世纪的一首天主教歌曲。新教各宗派在鸦片战争后自英、美和德国传入中国。太平天国的礼拜仪式中所唱的《三一颂》,其曲调即法国教会作曲家L.布尔热瓦所作的《老百篇》(因以《诗篇》第100篇为歌词而得名)。1931年中华基督教会(长老会)发起编订一本统一的圣歌集,名为《普天颂赞》。编辑委员中担任译词、作词、作曲、编曲的音乐家有杨荫浏、周淑安、李抱忱等人。所选550首圣歌中,除欧美各国的新教歌曲外,还采用了不少中国民歌、古曲和新创作的曲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