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曾子》
1)  Zeng Zi
《曾子》
1.
Research on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cripts Nei Li and Zeng Zi in Da Dai Li Ji
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
2)  ZENG Zi
曾子
1.
The Elucida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by ZENG Zi;
试论曾子对孔子学说的阐发
2.
Ethic postulates by Zeng Zi and current moral construction;
曾子的孝道理论与道德建设
3)  Zengzi
曾子
4)  ZEN Zi(sheng)
曾子(参)
5)  the Ten Chapters of ZengZi
曾子十篇
6)  The Highest Filial Piety by Zengzi
《曾子大孝》
补充资料:《曾子》

《曾子》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先祖为夏朝少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曾阝(今山东临邑市西南)。春秋时曾阝被莒所灭,曾阝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即曾晰)。曾子即为曾点之子,父子二人同受业于孔子。曾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曾到莒国去谋求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他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收徒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严,晋国欲以为上卿,但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子并授徒,终成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忠诚老实,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谄笑”,并具勇敢精神。

他修养全面,对仁、义、礼、信等方面,均按孔子思想行事和修养,特别注重“信”的品德教育。他“孝”行突出,既有认识又有行动,深受孔子赞许。司马迁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主动自我反省,注重“慎独”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体精神。唐总章元年(668)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封为“■伯”;宋政和元年(111)改封“武城侯”。咸淳三年(1265)被封赠“■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国宗圣公”;明嘉靖五年(1530)被封为“宗圣”。

《曾子》一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曾子》中的著作言论散见于《说苑》、《列子传》、《搜神论》、《韩非子》、《晏子》、《史记》、《新语》、《中论》、《颜氏家训》等书中,后人对它们加以整理、校刊;我们今天读到的是崇川冯云校刊的《曾子》。冯云校刊的《曾子》共八卷,即第一卷《年谱》,第二卷《王言》,第三卷《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第四卷《制言上》、《制言中》、《制言下》、《疾病》、《天圆》,第五卷《补遗》,第六卷《附录》,第七卷《祠墓古迹》,第八卷《宗子世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读到的《曾子》虽然不是《曾子》的本来面目,但它的体制完备,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成系统的,我们至少可以窥见原《曾子》的精华部分。

在内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具体阐述如下: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曾子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继续阐述道:“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个等级的人虽有贵贱不同,修身为本这一点却不异。只有修身才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虽重要,但对修身来说只是末,因为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国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过夕则改”,使天赋的善性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系,同时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这种关系不受破坏,是礼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所谓“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义,以德教化天下百姓,为天下做出榜样;“备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自己的宗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