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anguage life
语言生活
1.
People s language life in China s Mainland, Hong Kong, Macao, Taiwan and i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usual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native languages running parallel with Putonghua (common spoken Chinese), as well as with various dialects of obvious differences.
中国大陆、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地区的语言生活大多保存着本族语并大体通行普通话,同时也兼通差异不小的方言。
3) language situation
语言生活
1.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2005 is a reliable report based on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and in light of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s spoken in China.
文章论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是一份真实的中国语言使用状况的国情报告;还从我国的语言特点论述了语言状况研究大有可为;并认为应当在社会语言学下设立一个新的分支——语言生活状况研究。
2.
The Green Paper on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GPLSC) is a series book concerning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encompassing tw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是关于语言生活的系列丛书,按内容分为A类和B类,A类发布语言文字的“软性”规范标准,B类是语言生活的状况与分析研究。
3.
Based on the current language situation in Bingtuan,the paper analyzes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mandari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mandarin employment in Bingtuan.
本文分析了兵团语言生活的现状,着重就人们对说普通话的态度、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和规范汉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做好兵团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出了建议。
4) daily expressions
生活语言
1.
”It offers the author s views on the random selection of daily expressions,and how to bring their affirmativ functions into play and avoid their negative influence.
本文是系列论文《生活语言中几种有趣的现象》的第三篇。
5) Chinese Language
中国语言
1.
The basic units of Chinese language, combining entity with action and quality, have strong active energy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这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综合性的宇宙观和中国语言的基本精
6) parole of China
中国言语
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hinese" is the parole of China.
语文本意指中国言语 ,作为一门课程 ,语文是指导人们掌握和运用中国言语的一门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活动课程。
补充资料:回族语言文字的传统和生活常用语
回族由于历史多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使用中文文字。但这并不能说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回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外来语的使用;二是独特含义的生活和宗教用语的使用;三是若干方言土语的使用。以上构成了回族语言的显著特色。回族内部使用的这些语言,历久不衰,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我们要要尊重它的存在。像尊重这个民族一样去尊重她的语言。回族内部语言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她的存大与宗教生活、生产、民俗等等密切相连。尊重她的内部语言的存在,也是尊重这个民族。
回族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历史
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代岳珂在《程史》中写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由此可以肯定,当时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使用不是中文。
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也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这样一种学习研究回回语言文字的机构,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鞑事略》把当时元朝通行波斯文称作“回回字”。
据《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元代遗留下的石碑载,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说明当时阿拉伯文流行也很广。元代陶宗议在《南村辍耕录嘲回回》一节中,记载回回语言时说“阿剌,其语也”。通过上述文献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元代的开放政策,回回人不但讲阿拉伯语、波斯语,朝廷还为回族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语言文字提供了有利条件。直到元末明初,虽然有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层回族人士,处于社交和仕进也学习汉语,但在整个回族内部主要还是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一时期,在回族当中还出现了阿汉对照的各种公文、门牌等。明代在“四夷馆”和“会同馆”内专设“回回馆”。
明朝后期至清王朝,朝廷对外实行封闭政策,对内特别是对回族实行了强制性的汉化政策,不准回族内部相互通婚,不准启用回回姓氏,回族语言自然也受到限制。如安徽巡抚鲁国华向皇帝告御状,说内地回民“异言异服”,请求取缔。清王朝还采取措施,强迫回族迁徙,分布成诸多小群体的回族大都生活在周围多是汉族的环境下。这样使回族的语言逐渐衰落,而因逼迫和处于日常交际需要学习汉语的越来越多。
回民在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后,普及讲读阿文和波斯文的经典也遇到了困难,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明中叶以后,有些回族学者立志经堂教育,招收学生,讲授经典,这一活动很快在全国回族聚居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回族的经堂教育,采用的是统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授课时使用波斯语、阿拉伯语言并夹杂汉语发音,形成了具有回回民族特色的大量的专门语汇,回族俗称这种语汇为“经堂语”。由于经堂教育的兴起,回族习惯把原教材称为“本经”,把加注拼写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经”(帮助消化本经),。历来波斯语典籍在经堂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大。这些波斯语典籍在引用《古兰经》或“圣训”原文时,往往夹杂一些阿拉伯文的宗教术语。回族人就在在这些波斯和阿拉伯文旁边注上小儿锦,还有的标在正文空页处。此外,还可以找到用小儿锦拼写的经堂学习笔记和词汇对照表。这些典籍、笔记、词汇对照表,多为手抄本。此后,又出现一些印刷本典籍,如《满俩》、《白亚尼》、《伟戛业》等,据当代回族学者冯增烈先生讲,也有全套的小锦翻译。
回族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历史
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代岳珂在《程史》中写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由此可以肯定,当时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使用不是中文。
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也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这样一种学习研究回回语言文字的机构,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鞑事略》把当时元朝通行波斯文称作“回回字”。
据《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元代遗留下的石碑载,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说明当时阿拉伯文流行也很广。元代陶宗议在《南村辍耕录嘲回回》一节中,记载回回语言时说“阿剌,其语也”。通过上述文献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元代的开放政策,回回人不但讲阿拉伯语、波斯语,朝廷还为回族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语言文字提供了有利条件。直到元末明初,虽然有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层回族人士,处于社交和仕进也学习汉语,但在整个回族内部主要还是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一时期,在回族当中还出现了阿汉对照的各种公文、门牌等。明代在“四夷馆”和“会同馆”内专设“回回馆”。
明朝后期至清王朝,朝廷对外实行封闭政策,对内特别是对回族实行了强制性的汉化政策,不准回族内部相互通婚,不准启用回回姓氏,回族语言自然也受到限制。如安徽巡抚鲁国华向皇帝告御状,说内地回民“异言异服”,请求取缔。清王朝还采取措施,强迫回族迁徙,分布成诸多小群体的回族大都生活在周围多是汉族的环境下。这样使回族的语言逐渐衰落,而因逼迫和处于日常交际需要学习汉语的越来越多。
回民在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后,普及讲读阿文和波斯文的经典也遇到了困难,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明中叶以后,有些回族学者立志经堂教育,招收学生,讲授经典,这一活动很快在全国回族聚居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回族的经堂教育,采用的是统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授课时使用波斯语、阿拉伯语言并夹杂汉语发音,形成了具有回回民族特色的大量的专门语汇,回族俗称这种语汇为“经堂语”。由于经堂教育的兴起,回族习惯把原教材称为“本经”,把加注拼写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经”(帮助消化本经),。历来波斯语典籍在经堂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大。这些波斯语典籍在引用《古兰经》或“圣训”原文时,往往夹杂一些阿拉伯文的宗教术语。回族人就在在这些波斯和阿拉伯文旁边注上小儿锦,还有的标在正文空页处。此外,还可以找到用小儿锦拼写的经堂学习笔记和词汇对照表。这些典籍、笔记、词汇对照表,多为手抄本。此后,又出现一些印刷本典籍,如《满俩》、《白亚尼》、《伟戛业》等,据当代回族学者冯增烈先生讲,也有全套的小锦翻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