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lightenment teaching materials
蒙学教材
1.
In the traditional enlightenment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in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Hundred Surnames", and "Thousand Character Text", the aesthetic feelings embodies in the outer forms in the refined buildup of rhyme and musicality, in the elegant verse of diction causing a beauty in imagination.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应积极借鉴传统蒙学教材,加强形式方面美感因素,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内容,使早期语文教育与美感教育、文化启蒙紧密结合。
2.
The ancient enlightenme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China originated in the pre-Qin days, matured in Sui-Tang ,Song-Yuan Dyn.
其中,蒙学教材历经岁月的洗礼与筛选,成为传统教育的亮点与精华,具有划时代的独特魅力。
2) the morals enlightenment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
道德类蒙学教材
3)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Material
古代蒙学教材
1.
At present, among the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Material in our countr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Material are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在目前对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探讨中,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启示研究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5) Mongolian textbooks
蒙文版教材
6) Montessori teaching
蒙氏教学
1.
In the Montessori teaching, the massive observation record which carries on to the baby is to the child in the work each behavior record, how used these to spend the teacher innumerable painstaking care mass datas well, enabled the teacher to use the data scientifically, to instruct the teaching reasonably, is always one of questions which the Montessori teacher explores and solves diligently.
在蒙氏教学中,教师对幼儿进行的大量观察记录是对儿童在工作中各项行为的记录,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花了教师无数心血的大量数据,使教师能够用数据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一直是蒙氏教师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
补充资料:蒙学课本
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如《论语》、《孝经》等。
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秦代为统一文字,曾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字书《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文字多取 《史籀篇》"。汉兴, 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 个字,这是《苍颉篇》亡佚近千年后最大的一次发现。残简 《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 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如"黚黶黯黮、黝黭、黤赫赧、儵赤白黄"。这种"以类相从"的编法,对后代蒙学字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也编过不少蒙学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即有 10家 35篇,内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还有贾鲂《滂喜篇》,张揖 《埤苍》,蔡邕 《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朱育《幼学》,樊恭《广苍》,陆机《吴章》,周兴嗣《千字文》,束皙《发蒙记》,顾恺之《启蒙记》,以及《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其中 《滂喜》与 《苍颉》、《训纂》合称"三苍"。但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今本《急就篇》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 128字为东汉人所加。《急就篇》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分别部居"、"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 器用、音乐、生理、兵器、 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记诵,又切合实用,是汉魏至唐蒙学通用的字书。
《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 博物、历史、 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顾炎武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它在内容上,把常用单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在语言上,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对后来蒙学课本的编写有深刻的影响。
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逐渐形成包括识字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体裁上,不仅有韵语读本,还有看图识字、散文故事和诗歌集。以其教育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课本 这类课本主要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
《开蒙要训》流传于唐至五代,成书年代和作者不可考。保留下来的是敦煌石室的唐写本,全书1400多字,用四言韵语按次介绍自然名物、 社会名物、 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多用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对后世杂字书的编写颇有影响。
《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从"赵、钱、孙、李"始,为"尊国姓",以"赵"姓居首。全篇虽是 400多个前后并无联系的字的堆积,由于编排得巧,亦极便诵读。后有不少改编本,较著名的有明吴沉、刘仲质编,以"朱"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但都没能够取旧本而代之。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 清陆续补充,至清初的本子为 1140字。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全用三言,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元、明以后陆续出现过各种增改新编的《三字经》,但都未能较久、较广地流传。《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曾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三、百、千"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编成蒙汉、满汉对照本,如《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蒙汉对照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 和 《满汉千字文》、《蒙汉千字文》,供满族、蒙族儿童学习汉文之用。《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
《文字蒙求》是清朝王筠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选辑常用的2000多个字编成。文中楷书、篆文并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是一本以汉字造字规律带动识字的教材。
"杂字"书在历代史书上很少著录,但其内容切合日用,又分类编纂,既可作识字课本,又能起字典作用,适合一般手工业者、农人、商人略识文字的需要,在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如《益幼杂字》、《群珠杂字》、《六言杂字》等,都曾在一时一地流传过。
大约在南宋末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对相识字》就是其中较早的一种。后经元、明、清的增删修改,又产生了一系列同类识字书,如《新编对相四言》等。
以封建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伦理课本 《太公家教》是现存的最早的这一类课本,撰者佚名,多用韵语杂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世的格言。唐中叶至北宋初年颇流行。后 《三字经》、《百家姓》 出,中原地区渐少流传,而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则转多采用,曾先后译成女真文和满文。
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是最受理学家推崇的一本蒙学伦理书。全书辑录"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组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门。因说理深奥,多引古礼,不谐时俗而多难字,在实际的蒙学中流传不广。宋代程若庸的《性理字训》是以浅近的语言介绍朱熹理学的通俗读本。明代朱升曾把它与方逢辰的《名物蒙求》、陈栎的《历代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合刊,称"小四书"。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分别编写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蒙学伦理课本。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形式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的课本,全书对《论语》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那句话,用三言韵语进行通俗解释,共1080字,好懂易诵,清代中叶以后在蒙学中曾广为流传。
其他如宋代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宋代吕本中的《童蒙训》,以及《昔时贤文》、《圣谕广训》等也属于这一类。 清代王相编的 《女四书》(包括汉班昭的《女诫》、唐宋若莘的 《女论语》、 明成祖后徐氏的《内训》和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以及《女儿经》,则是供女童诵读,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伦理课本。
以社会、自然常识教育为主的知识性课本这类课本 滥觞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最后发展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幼学琼林》。
《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书佚,现仅存半篇序文。据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杜嗣先著,30卷。另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唐虞世南著,10卷。五代时乡村学塾颇多采用。
《蒙求》,亦称《李氏蒙求》。据《四库全书提要》为五代后晋李瀚所著。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当是唐代李翰所作。 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全书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每句四字,上下两句成对偶,各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宋以后广泛流传,"举世诵之",还曾远传到朝鲜、日本。后世陆续出现的各种《蒙求》和同类读物,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等等,在体例上或内容上都师法李翰的《蒙求》。《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中许多内容也取材于李翰的《蒙求》。
《幼学琼林》是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共四卷,按内容分成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花木等30多类,编为两两相对的骈语,如"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见识不广"。此书清代曾风行全国。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读本 宋代胡继宗编的《书言故事》是此类课本较早的一本,以介绍常用的典故、成语的出处为主。元代虞韶编,经后人多次修订的《日记故事》,则是以介绍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的课本。 书中有不少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故事, 如"称象"、"司马光破瓮救小儿"以及"灌水浮球"等,颇能启发儿童智慧。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本《日记故事》,上半截为插图,下半截为浅显的文字。这种配合故事附插图的编法,对近代蒙书的编写很有影响。
明代萧良友编的《蒙养故事》是用韵语编撰的故事书,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喻此书能使儿童自觉学习,迅速掌握知识。清代李晖吉、徐曾续编《龙文鞭影二集》。
明代陶赞廷编用白话解说的《蒙养图说》,清代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清代刊本《二十四孝图说》等,则是以封建伦常故事为主的蒙学故事读本。
用以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 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唐宋以后,诗歌成了蒙学教学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唐胡曾的《咏史诗》是较早为学童编写的诗歌集,包括一百余首以历史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流传于五代至宋。后与《千字文》、《蒙求》合注刻印,称《释文三注》,并传至日本,复刊称《明本排字增广附音释文三注》。
宋以后在蒙学中流传较广的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神童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低劣, 开头一首就宣扬"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曾长期在蒙学中传诵。
《千家诗》有多种体裁和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刘克庄编选的诗集,总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克庄号"后村居士",故《千家诗》又称《后村千家诗》,共22卷。后来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比较广泛的有署名为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署名为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前者为五绝和五律,后者是七绝和七律。后来又把两种《千家诗》合而为一,成为五七律绝的《千家诗》,流传不衰。《千家诗》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杜牧的《清明》,苏轼的《饮湖上,初睛后雨》等名诗。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后来,清代孙洙认为《千家诗》"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又择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编成《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此书一出,"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不只在蒙学,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
参考书目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秦代为统一文字,曾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字书《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文字多取 《史籀篇》"。汉兴, 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 个字,这是《苍颉篇》亡佚近千年后最大的一次发现。残简 《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 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如"黚黶黯黮、黝黭、黤赫赧、儵赤白黄"。这种"以类相从"的编法,对后代蒙学字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也编过不少蒙学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即有 10家 35篇,内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还有贾鲂《滂喜篇》,张揖 《埤苍》,蔡邕 《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朱育《幼学》,樊恭《广苍》,陆机《吴章》,周兴嗣《千字文》,束皙《发蒙记》,顾恺之《启蒙记》,以及《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其中 《滂喜》与 《苍颉》、《训纂》合称"三苍"。但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今本《急就篇》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 128字为东汉人所加。《急就篇》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分别部居"、"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 器用、音乐、生理、兵器、 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记诵,又切合实用,是汉魏至唐蒙学通用的字书。
《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 博物、历史、 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顾炎武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它在内容上,把常用单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在语言上,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对后来蒙学课本的编写有深刻的影响。
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逐渐形成包括识字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体裁上,不仅有韵语读本,还有看图识字、散文故事和诗歌集。以其教育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课本 这类课本主要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
《开蒙要训》流传于唐至五代,成书年代和作者不可考。保留下来的是敦煌石室的唐写本,全书1400多字,用四言韵语按次介绍自然名物、 社会名物、 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多用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对后世杂字书的编写颇有影响。
《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从"赵、钱、孙、李"始,为"尊国姓",以"赵"姓居首。全篇虽是 400多个前后并无联系的字的堆积,由于编排得巧,亦极便诵读。后有不少改编本,较著名的有明吴沉、刘仲质编,以"朱"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但都没能够取旧本而代之。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 清陆续补充,至清初的本子为 1140字。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全用三言,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元、明以后陆续出现过各种增改新编的《三字经》,但都未能较久、较广地流传。《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曾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三、百、千"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编成蒙汉、满汉对照本,如《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蒙汉对照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 和 《满汉千字文》、《蒙汉千字文》,供满族、蒙族儿童学习汉文之用。《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
《文字蒙求》是清朝王筠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选辑常用的2000多个字编成。文中楷书、篆文并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是一本以汉字造字规律带动识字的教材。
"杂字"书在历代史书上很少著录,但其内容切合日用,又分类编纂,既可作识字课本,又能起字典作用,适合一般手工业者、农人、商人略识文字的需要,在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如《益幼杂字》、《群珠杂字》、《六言杂字》等,都曾在一时一地流传过。
大约在南宋末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对相识字》就是其中较早的一种。后经元、明、清的增删修改,又产生了一系列同类识字书,如《新编对相四言》等。
以封建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伦理课本 《太公家教》是现存的最早的这一类课本,撰者佚名,多用韵语杂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世的格言。唐中叶至北宋初年颇流行。后 《三字经》、《百家姓》 出,中原地区渐少流传,而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则转多采用,曾先后译成女真文和满文。
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是最受理学家推崇的一本蒙学伦理书。全书辑录"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组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门。因说理深奥,多引古礼,不谐时俗而多难字,在实际的蒙学中流传不广。宋代程若庸的《性理字训》是以浅近的语言介绍朱熹理学的通俗读本。明代朱升曾把它与方逢辰的《名物蒙求》、陈栎的《历代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合刊,称"小四书"。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分别编写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蒙学伦理课本。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形式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的课本,全书对《论语》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那句话,用三言韵语进行通俗解释,共1080字,好懂易诵,清代中叶以后在蒙学中曾广为流传。
其他如宋代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宋代吕本中的《童蒙训》,以及《昔时贤文》、《圣谕广训》等也属于这一类。 清代王相编的 《女四书》(包括汉班昭的《女诫》、唐宋若莘的 《女论语》、 明成祖后徐氏的《内训》和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以及《女儿经》,则是供女童诵读,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伦理课本。
以社会、自然常识教育为主的知识性课本这类课本 滥觞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最后发展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幼学琼林》。
《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书佚,现仅存半篇序文。据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杜嗣先著,30卷。另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唐虞世南著,10卷。五代时乡村学塾颇多采用。
《蒙求》,亦称《李氏蒙求》。据《四库全书提要》为五代后晋李瀚所著。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当是唐代李翰所作。 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全书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每句四字,上下两句成对偶,各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宋以后广泛流传,"举世诵之",还曾远传到朝鲜、日本。后世陆续出现的各种《蒙求》和同类读物,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等等,在体例上或内容上都师法李翰的《蒙求》。《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中许多内容也取材于李翰的《蒙求》。
《幼学琼林》是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共四卷,按内容分成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花木等30多类,编为两两相对的骈语,如"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见识不广"。此书清代曾风行全国。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读本 宋代胡继宗编的《书言故事》是此类课本较早的一本,以介绍常用的典故、成语的出处为主。元代虞韶编,经后人多次修订的《日记故事》,则是以介绍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的课本。 书中有不少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故事, 如"称象"、"司马光破瓮救小儿"以及"灌水浮球"等,颇能启发儿童智慧。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本《日记故事》,上半截为插图,下半截为浅显的文字。这种配合故事附插图的编法,对近代蒙书的编写很有影响。
明代萧良友编的《蒙养故事》是用韵语编撰的故事书,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喻此书能使儿童自觉学习,迅速掌握知识。清代李晖吉、徐曾续编《龙文鞭影二集》。
明代陶赞廷编用白话解说的《蒙养图说》,清代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清代刊本《二十四孝图说》等,则是以封建伦常故事为主的蒙学故事读本。
用以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 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唐宋以后,诗歌成了蒙学教学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唐胡曾的《咏史诗》是较早为学童编写的诗歌集,包括一百余首以历史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流传于五代至宋。后与《千字文》、《蒙求》合注刻印,称《释文三注》,并传至日本,复刊称《明本排字增广附音释文三注》。
宋以后在蒙学中流传较广的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神童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低劣, 开头一首就宣扬"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曾长期在蒙学中传诵。
《千家诗》有多种体裁和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刘克庄编选的诗集,总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克庄号"后村居士",故《千家诗》又称《后村千家诗》,共22卷。后来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比较广泛的有署名为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署名为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前者为五绝和五律,后者是七绝和七律。后来又把两种《千家诗》合而为一,成为五七律绝的《千家诗》,流传不衰。《千家诗》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杜牧的《清明》,苏轼的《饮湖上,初睛后雨》等名诗。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后来,清代孙洙认为《千家诗》"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又择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编成《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此书一出,"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不只在蒙学,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
参考书目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