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艺术摄影
1)  Artistic photograph
艺术摄影
1.
Artistic photograph was suited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t was the key .
提出了艺术摄影的创作要有意境创造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做到化景为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达到对“情”的提炼与升华,对“景”的迁想与情化。
2)  Photographic art
摄影艺术
1.
Function of beauty of form in photographic art creation;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Photographic Art;
略论摄影艺术的文化特征
3)  photography art
摄影艺术
1.
The important action of the photography art course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摄影艺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  photography [英][fə'tɔɡrəfi]  [美][fə'tɑgrəfɪ]
摄影艺术
1.
As a form of meaningful art, the art of photograph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author s "inner life"and the extension s "immanent life".
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作者审美情趣与作者所选用的原素材的高度融合。
2.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eaching of photography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摄影艺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从基础知识到高层艺术的理论和技巧。
5)  art of photography
摄影艺术
1.
,summarizes his artistic style and achievements,and typically describes his personality performed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which is essentially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Chen Fuli himself and his art of photography.
丁遵新著《陈复礼传》对华人摄影艺术大师陈复礼的艺术创作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清晰的勾勒 ,总结了陈复礼摄影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并对陈复礼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的个人品格进行了突出描绘。
6)  photo art festival
摄影艺术节
补充资料:电影摄影艺术
      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它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光线、色彩、运动、构图等造型手段,通过一幅幅活动的、持续的电影画面,在银幕上创造逼真、生动、直观、具体的电影造型形像。
  
  摄影艺术须掌握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它以光学镜头、摄影机和胶片为主要工具和材料,经过曝光、洗印、放映等主要工艺过程,在银幕上呈现为一系列活动的影像。这个影像系列,可以再现对象的主体形态、轮廓形式、表面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层次、运动速度和节奏,具有四维(长、宽、高、时间)的特性。
  
  摄影艺术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的有机组合,同电影艺术其他创作部门一起,共同塑造人物,叙述情节,刻画环境,烘托气氛,揭示主题,创造综合的银幕形像。
  
  演变及发展  最初在银幕上出现的活动影像,是用固定镜头拍摄的,只能展现一个空间。1896年春,法国人A.普洛米奥发现把摄影机放在船只上拍摄,可以"使不动的东西发生运动",开创了运动摄影的先例。同年秋,英裔法国人W.K.L.狄克逊又采用在固定拍摄点旋转摄影机摇拍的方法,取得了不断变化角度的画面效果。担任过卢米埃尔的摄影师的J.威廉逊,1899年在拍摄报道片《享莱的赛船》时,从七八个不同角度连续地拍摄船只出发、竞赛中的船队、胜利到达终点等镜头,并在移动的船只上拍摄观众,形成了简单的蒙太奇效果。英国人G.A.斯密士1901年拍摄的《小医生》里,开始出现了大特写。G.梅里爱在1896~1905年间拍摄的戏剧短片里,广泛尝试了倒拍、停机待拍、变化摄影频率等技巧。拍摄距离、方位、角度的变化,推、拉、摇、移等不同运动形式的出现,使电影摄影能更加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变化万端的运动形态,使银幕造型更加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貌。
  
  最初的电影摄影,只是对客观对象的机械记录,只是一种"新奇的杂耍",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形像的艺术再现。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D.W.格里菲斯等人,吸取融汇贯通并在实践中发展了电影先驱者们发现的各种电影手段,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影片。它们以鲜明的艺术形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观众,使电影开始步入艺术的行列,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摄影也逐步摆脱了客观摄录生活或戏剧场面的地位,开始从特定的剧情内容出发,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创造了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的电影造型形像。电影摄影艺术逐步成为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艺术形式的新型艺术。
  
  地位和作用  电影摄影艺术在电影集体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一部影片的艺术形像必须通过电影画面来表现;有声电影的艺术形像,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主要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电影各创作部门的劳动、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功或失败,最后都将通过画面(有声电影则还通过声音)来进行检验;电影摄影师,也就是电影画面的作者,运用各种摄影艺术和技术手段,将导演对影片的总体构思和处理、演员的表演、电影美术师的人物和环境造型等,通过电影画面体现出来,传达给观众。摄影师创作的电影画面的造型质量,直接影响着各电影创作部门的银幕效果,影响着影片的总体质量。电影摄影艺术,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剧本的关系  电影摄影艺术,作为电影艺术集体创作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创作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摄影创作的基础。电影摄影师的工作,往往是从阅读、研究剧本开始的。剧本提供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结构、风格样式等,对摄影创作起制约作用。但摄影师并非是把剧本提供的文学形像客观地"翻译"成银幕形像,而须进行能动的再创造。摄影创作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形像思维,从事艺术加工。摄影师研究剧本的过程,也是收集生活素材,剖析、概括生活现象的过程。摄影师的生活积累、他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对剧本的理解和把握,影响着摄影创作的全过程及最后的银幕效果。
  
  与导演的关系  电影摄影创作,必须在导演对影片的总创作意图下进行。摄影师是导演造型意图的主要体现者。他同导演一起探讨影片的造型形式,选择演员,确定外景场地;协助导演撰写分镜头剧本,以作为自己进行全片的造型构思、分场造型设计和人物造型处理的主要依据。摄影师在拍摄现场同导演的密切配合,是影片造型质量的重要保证。摄影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调动自己的表现手法去体现并完善导演的创作意图。
  
  与美术师的关系  电影美术师是摄影师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共同对影片的造型质量负责。摄影师跟美术师共同研究、确定影片的造型构思、分场气氛设计以及具体环境的制作方案。美术师根据影片总造型意图绘制的分场气氛和人物造型图,是摄影师进行画面造型的重要依据。摄影师应充分理解、尊重美术师的创作意图,并努力在电影画面里体现出来。
  
  与演员的关系  电影演员是电影人物形像的体现者。但演员的表演必须通过画面造型才能传达给观众。摄影造型处理直接影响着表演的银幕效果。电影摄影艺术应调动自己的手段去丰富、渲染、强调、烘托演员的表演,努力避免和弥补演员表演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完成电影人物形像的塑造。
  
  与照明师的关系  电影照明是摄影艺术创造电影造型形像的重要手段。照明师是摄影师的重要助手。摄影师应努力让照明师领会自己的造型意图,与之共同商讨每场戏的光线、气氛和照明方案,并取得临场的密切配合。化妆、服装、道具等摄制部门,都同摄影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摄影师取得他们的和谐合作,是保证影片造型质量的必要条件。
  
  摄影师职能  电影摄影创作,贯串于影片摄制的全过程。摄影师从阅读、研究剧本开始,进入他拍摄前的案头工作,从事影片的造型构思。摄影艺术不完全排斥即兴创作,现场拍摄条件的突然变化,也要求摄影师作出当机立断的处置。但是,基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别是电影摄制过程的复杂性,一般来说,摄影师须在开拍以前就对影片有较完整的造型构思。摄影师的造型构思,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摄影阐述"中。
  
  摄影阐述  是摄影师根据自己对剧本和导演意图的理解所提出的影片造型的设计蓝图、指导实际拍摄的依据、同其他创作部门相互协调的方案。一般需包括影片主题思想的把握、风格样式的认识、全片造型基调的确定、人物性格的剖析和造型设计、总体环境形像的造型设想、随着情节的发展对不同场面造型形式的不同处理以及一些特殊的摄影手段的运用等。在一部影片拍摄前,摄影师还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参与讨论分镜头剧本,选择外景场地,商议美术设计,为主要演员试镜头,掌握重场戏的现场等。此外,摄影师还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试验,其中包括测定胶片的性能,了解摄影和各种镜头、滤光器的光学性能及其艺术效果,试验布景、服装、道具的色彩配置等。
  
  表现手段  进入拍摄阶段,摄影艺术将充分利用它的表现手段来塑造电影造型形像,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叫摄影造型手段)主要有光学表现手段、光线表现手段、色彩表现手段和动向表现手段等。
  
  光学表现手段  摄影师运用光学透镜的组合及其附加装置(滤光器、镜头纱等),可使影像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最初的电影摄影机只配有一个光学镜头。随着光学物理的发展,摄影镜头的性能日益完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镜头也日益齐备,镜头不仅起成像、曝光的作用,而且越来越积极地参加造型形像的创造和艺术气氛的渲染。长焦距镜头和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节奏感,通过假定性的银幕空间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变焦距镜头的适当运用,不仅省略了笨重的移动工具,而且造成了强烈的电影节奏。各种附加装置的使用,更能造成各种艺术气氛来烘托特定的剧情内容。
  
  光线表现手段  摄影师运用光线再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明暗层次和色彩对比,并通过对这些造型因素的处理,可以深刻刻划人物性格,创造环境气氛,渲染特定的情绪。在所有的摄影造型手段中,光线是最基本的手段,摄影师运用的光线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然光。即在自然光线条件下,对自然光源的角度(顶光、斜光、平光、脚光等)、方位(正面光、侧面光、逆光等)、色温、强弱等进行选择;二是人工光辅助下的自然光。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用人工光(反光板、照明灯)来控制景物明暗的比例或修饰某些细部;三是人工光。在没有自然光源的条件下全部用人工光布光。无论何种方式,摄影师一般都应力求真实地再现剧情规定的光线形态。根据内容要求,光线也可创造虚幻、梦境等特殊气氛。有时,光线还可以作为戏剧因素在电影中出现。
  
  色彩表现手段  电影艺术在诞生后的很长时期内,处于一种"色盲"状态,观众只能通过单色调的明暗层次的差异来想象对象固有的色彩。20世纪30年代彩色片的问世,是电影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从此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开始,电影创作者们只满足于在胶片上还原生活中的色彩,往往迷恋于五光十色的色斑堆砌。随着彩色电影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色彩在影片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将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造型因素。因此,电影创作者在力求准确还原色彩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影片色彩总谱的思考和体现上,包括色彩基调的确定、色彩气氛的设想、场与场之间或镜头与镜头之间色彩蒙太奇的构思以及不同色彩处理对观众可能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应等等。尤其是高感光度彩色胶片的发明,不仅使银幕上的色彩更加逼近生活中固有的色彩,也为电影创作者们更充分地发挥色彩手段的造型功能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动向表现手段  电影摄影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运动性。不仅动体在画面里以不同形式的运动使画面构图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电影摄影机不同形式的运动也使多构图画面不断变化着。电影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和升降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扩展了电影画面的视野,造成了各种空间关系和透视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节奏感。动向表现手段,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展示场面的规模、环境和气氛,创造不同的节奏和情势;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显示人物的主观视象和主观感受;也可为演员表演的连贯性提供有利的条件。
  
  风格及流派  摄影师所处的国度、时代不同,他们之间的个性、爱好、修养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摄影风格。有的追求淡雅,有的强调浓重;有的善于细腻,有的偏爱粗犷;有的侧重静态构图,有的擅长运动镜头。在摄影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摄影流派。
  
  在电影萌芽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摄影倾向:一种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主要在现实中去捕捉生活现象,银幕上展现的就是人们身边的琐事;一种以G.梅里爱为代表,主要记载舞台上已经加工的虚构的生活图画。沿着这两种创作方式,发展成后来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片种。这两种倾向反映到故事片摄影中来,又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绘画派和纪实派。
  
  绘画派  绘画派摄影追求电影的绘画性和假定性,把电影画面看作是"活动的绘画"。他们注重借鉴绘画的构图原则,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构图严谨、完整,即使是运动镜头,也很注重对象的位置。在光线处理上,虽尊重自然光源的真实效果,但又往往从特定的剧情内容出发,充分运用光线的假定性和装饰性。对人物用光,注意主、副光的配合,用轮廓光突出人物,用装饰光修饰细部。这种摄影流派,还十分重视继承本民族的绘画传统。如苏联摄影学派,强调对俄罗斯绘画传统,特别是19世纪巡回画派的借鉴;墨西哥摄影学派的作品里很明显可以看到墨西哥传统版画的风采。绘画派创作了许多优秀影片,从造型来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纪实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逐步形成同绘画派截然不同的纪实派摄影。它强调遵循逼真性的电影美学原则,力求画面的真实感、自然感和生活化。因此,在画面结构上,它不拘泥于均衡、和谐等一般的构图原则,较多运用不规则的、开放性的画面布局,以唤起观众在生活中的实际感受,而且采用大量的运动镜头,形成纵横自如的多层次、多景别的镜头结构。有时,事先不精确设计镜头,而运用新闻纪录片常用的采访摄影或多机摄影,以获得一幅幅逼真的生活图景。在光线处理上,纪实派强调画面中固有光源的真实再现,不墨守几种基本光效,也不追求肖像光的精细雕凿,而重视环境光整体气氛的逼真感。由于多采用实景拍摄,布光方法大多以自然光为主,只是适当用人工光辅助,在总体造型上,纪实派总是力图在画面上不留或少留下摄影的痕迹。60~70年代,这一摄影流派在国际影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绘画派和纪实派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有着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但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相互突破、交错发展的。
  
  电影摄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它也必然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电影技术的逐步发现,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它的技术手段越完备,艺术手段也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多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