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何来
1)  He Lai
何来
1.
Poetry Is Followed——A Brief Comment on He Lai s Poetry Creating;
再下边是诗——简论何来的诗歌创作
2)  What's happening?
近来如何?
3)  Where from?
从何而来?
4)  How have you been (feeling)?
你近来如何?
5)  How does it look?
看起来如何?
6)  When is you come back?
你何时回来?
补充资料:《何博士备论》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今本缺2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属福建)人,元丰五年(1082)以"对策"长于论兵入仕,后著《备论》28篇。翰林学士苏轼深为赞赏,遂于元祐四年(1089)、五年两次奏荐,乞为何去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此书宋《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现存明 "穴研斋"抄本、 清《四库全书》、《浦城遗书》、《指海》等刊本。
  
  该书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寻求历史借鉴。它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明"穴研斋"抄本,下同),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合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正确的谋略。认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有高明的战略策略,所以战胜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对"智"在战胜中的作用,作了多方面的论证: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因而推崇韩信、曹操 "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用"谋夫策士"组成自己的智囊,东汉末孙坚所以"功业不就"就是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而致。它还提出君将要和谐,应赋予将领机断指挥之权,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
  
  《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曾誉"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但其对某些人事的评论,亦有偏颇之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