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2)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文学与政治关系
3)  th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与政治的关系
4)  double care both on politics and culture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
5)  Re-observ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s
重审文艺与政治
6)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politics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1.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politics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of our country 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persisting in the basic line of the Party,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才能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补充资料: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
      14世纪末到16世纪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西欧主要流行的政治思想。其代表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思想。
  
  14世纪末期,随着中世纪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王权,消灭封建割据势力,结束动荡不定的政治局面,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国家市场,以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西欧的政治思想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家们开始用人的眼光,以理性观察国家和法律,个人主义思想开始产生;②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成为政治思想家探讨的内容;③在教会内部关于教徒平等、宗教会议的平等理论也已建立起来。但当时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时期,力量还不够强大,还没有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他们反对的不是封建专制,而是封建割据。他们反对教会,却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它的主要形式是文化革命,始于意大利,后发展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14世纪大学的出现,阿拉伯文化的传入和传播。古典文化中重视人、尊重人的思想与中世纪蔑视人,一切都依附于上帝的神学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中世纪神学对人的束缚和禁锢,便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束缚和践踏,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使人成为独立的人。这些思想观念为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期的杰出思想家N.马基雅维利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础,使政治学第一次从伦理学和中世纪神学中分离出来。他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把权力作为国家的核心和法律的基础,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继其后,法国政治思想家J.博丹,首次系统地对主权问题作了研究,建立了近代的主权学说和国家形态与形式分类学说。与此同时,以 E.de La鲍埃西等为代表的反暴君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们代表的利益不同,目的不一,但是,他们提出的人民可以反对暴君压迫的主张和人民主权以及契约思想对近代政治思想,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反映下层平民和早期无产者要求的思想也产生了。英国的T.莫尔、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等创立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还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空想的描写",家长制、君主制的主张在他们的政治观点中占有明显地位。
  
  宗教改革运动是包括德国农民战争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改革家们以理性为武器,对封建教会的统治地位、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制定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教义,并从理论上论证其合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J.加尔文。他们都主张:①因信释义,把信仰看成是个人的事;②得救靠个人,不需要起中介作用的教会,否认教会在人们信仰上的权威作用;③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实现教会内部的平等与民主权利,反对教会的等级制度和繁文缛节,反对罗马教廷对各国宗教、世俗事务的干涉。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思想家们确立的个人主义原则和民主原则对于近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思想的发展,对于北美殖民地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路德和加尔文所创立的新教仍然是基督教的支派,他们并未取消基督教神学,其教义一方面把人从教会的权威统治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把宗教变成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打倒了对权威的信仰,同时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下层平民、农民反对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统治的斗争。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又把宗教改革运动推到顶点,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其领袖T.闵采尔在斗争中提出了建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差别,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