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谭振山
1)  Tan Zhen-shan
谭振山
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ctating status quo and the predicament of inheriting folktales by quoting the tales dictated by the interviewee,Tan Zhen-shan.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
2)  Tan Ping-shan
谭平山
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Viewpoint on Peasant of Tan Ping-shan and that of Deng Yan-da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大革命时期谭平山与邓演达农民观比较
2.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Civil Revolution,Tan Ping-shan,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CCP,was refused by the Party.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作为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谭平山被组织拒之门外,但他没有消沉颓废,仍在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问题。
3)  Tan Pingshan
谭平山
1.
Tan Pingshan in Time of the Uprising of Na nchang;
南昌起义中的谭平山——兼谈南昌起义中的若干史实问题
2.
Mr Tan Pingshan was one of these advanced people.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现实,中华民族遭受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境遇,激发了无数先进中国人为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救国救民的主义而上下求索,谭平山就是其中优秀之一分子。
4)  Tanjiashan
谭家山
1.
Study on Habitat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round Mines:with Tanjiashan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矿区人居环境安全问题研究——以谭家山煤矿为例
5)  Tan [英][tæn]  [美][tæn]
1.
Breaking Silence and Constructing Female Subjectivity:Ways of Solving the Conflicts in Maxine Hong Kingston s the Woman Warrior and Amy Tan s The Kitchen God s Wife;
打破沉默及建立女性主体:解决迈克辛·洪·金斯顿的《女勇士》和艾米·谭的《灶爷娘子》中矛盾之方法
6)  vibration [英][vaɪ'breɪʃn]  [美][vaɪ'breʃən]
矿山振动
1.
Analysis of mine vibrations and shaft fracturing;
矿山振动与立井井筒破裂分析
补充资料:谭云山居士(约西元1890~1983年)
【谭云山居士(约西元1890~1983年)】
  谭云山,中国湖南长沙人,出生年代不详,《中国佛教近代史》的作者东初法师,一九七一年至印度巡礼圣迹时,曾与云山相见,称其:“现已年逾八旬,仍在努力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以此推算,云山约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年之间,亦即一八九〇年至九五年间。
  云山出身于长沙望族,早年攻读教育,性嗜经史释典,工诗文、善书法,长于写作。一九二六年前,曾在缅甸仰光的一家华文报纸任主笔。继而赴新加坡,在某中学任教。一九二七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游历星洲,云山和泰戈尔初次见面。
  泰戈尔是印度国际大学的创办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士。一九二四年,他曾应中国北京文化界名流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人之邀到中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云山曾熟读汉译的泰翁作品,对此伟大诗哲敬仰万分,泰戈尔在华活动的报导及演讲辞,他皆仔细阅读。所以初次见面,有若素识。云山告之泰翁,他是学佛的人,热爱印度文化,并愿为中印文化交流而努力。泰翁对这位中国青年亦十分欣赏,毫无年龄差距的隔阂,由此建立起以后十五年的友谊。
  一九二八年,云山自新加坡首次赴印度,到圣地尼可坦(Santinketan)的国际大学,面谒泰翁,留在国际大学学习语文,研究印度哲学及文学。他并开设中文班,以教授印度学者。于假期中,他朝礼佛教圣迹,曾撰著《印度周游记》一书,记述旅游所见所闻。
  早年留学印度,依云山受学多年的国际名学者巴宙教授,曾撰写〈谭云山与现代中印文化关系〉一文,记述云山对中印文化的贡献,是第一手珍贵资料。文中述及云山与甘地见面的经过:
  事因一九三〇年,他忽有特别公务往西藏的拉萨晋谒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时之西藏活佛曾详询甘地先生及其他领袖之近况,于其离藏返印时,托其携函一件转达甘地,因此,他必须前往拜访此位“大灵魂”(Mahatma)。
  云山究以何种公务前往拉萨呢?经多方面探索资料,查得其详情如下:一九三〇年(民国十九),西藏达赖喇嘛与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有隙,国民政府派谢国梁以专使身分,赴西藏安抚。当时由四川入藏的道路,以军事问题险阻难行,谢氏乃由印度取道入藏。在印度时,透过大使馆关系,聘云山以随员身分偕行。时为一九三〇年冬季,途中攀越世界最高峰喜玛拉雅山,温度恒在零下数十度,随行骡马时有冻毙,谢氏时已年迈,不耐关山险阻与气候酷寒,竟于途中病逝。云山为谢氏营身后事。事竣,仍勉力前进,历时二十余日,抵达拉萨,谒见达赖喇嘛,代表谢氏宣达中央德意,达赖喇嘛亦表达拥护中央的意愿。云山留拉萨两月,事毕返回时,达赖喇嘛以藏文写就的书信一封,托他面致甘地,云山仍循原路返回印度。
  他以携有达赖喇嘛的书信,必须面谒甘地,最初约定的地点是在德里,云山赶至德里时,甘地已返其住地沙巴摩提,再至沙巴摩提,甘地又到了巴多利城,追至巴多利,才和甘地见面,时为一九三一年四月底。云山呈上达赖喇嘛信件,并请甘地赴中国参观。
  甘地答称:“若印度未能获得自由,我是不会离开印度的。”
  云山离开巴多利时,请甘地给中国青年一些简短的忠告。甘地书一短简:
  亲爱的朋友,你必须再来看我,时间可随你的便。我对中国青年的忠言,是中国之拯救,要用纯白无疵的和平与爱,不宜硬用威权,徒伤生命。
  完成此一任务后,他取道海路返回中国,到南京向国民政府报告访问西藏的经过,转达达赖喇嘛拥护中央的愿望。他并在《海潮音》月刊撰文说明谓:“达赖赤诚拥护中央,只要中央不反对西藏佛教,或予达赖以佛教最高领袖地位,则中央可立即派员前往成立西藏党部,组织地方政府,或承认他们现有的政府,由中国顾问指导,达赖必定竭诚欢迎,毫无阻碍的情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