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检指道教斋醮仪式使用的书文,包括科仪经典和文检两部分。 科仪经典是道士演习仪式的文字脚本,文字固定,世代传承,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散文体和骈文体的经文,韵文体的赞颂或吟偈以及提示道士礼拜仪节的规定。散文 或骈文体的经文,大多用于启请、召请天神、申奏举斋目的,或者代神宣教民众。韵文 体的赞颂或吟偈,大多是五言或七言诗体,多用于步虚、绕坛或法师行术时的诵唱或伴 唱,它们多作为大段经文念白之间的过渡。至于一些礼拜仪节的规定大多是简单的散文, 类似于剧本中的表演提示。现存的科仪经典都经过历代仪式实践的反复磨练,因而在表 达教义思想和仪式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比较完整并且错落有致。仪式要素的组织安排也富 于变化,使欣赏仪式的信徒不感到单调乏味。
道士学习科仪经典,代代都以抄写经文作为入门的第一步。 《要修科仪戒律钞》称:“抄写经文,令人代代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代,当知 今日,明贤博达皆由书写三洞尊经,非唯来生得益,及至现在获福。”①其中所称“三 洞尊经”,包括科仪经典在内,抄写经典不仅促使道士熟悉经典和研习经典,也促使道 士代代相承,不断努力使斋醮仪式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和信徒要求。
文检是道士演习仪式时根据当时当地信徒的要求而书写的仪式文书的总称,其格式 大致固定而部分文字却因时因地有所变化。根据日本大渊忍尔的研究,文检一词首见于 唐代敦煌文书巴黎第2795号《本际经》卷三,②在南宋以后的科仪典籍中已经普遍使用。 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有重要作用。《道门定制》称:“醮无大小,所重奏章,幽明倚为莫 大之利益。”③认为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是祈福度亡的最大利益所在。《灵宝玉鉴·奏申 关牒文字论》则称:“斋法之设,必有奏申关牒,悉如阳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 天地神祇也,所以寓诚也。
是假我之有,以感通寂然不动之无也。然后见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以明其不敢以上下神祇为无也。所以尽事人之道,以事天地神祇也。故阐事之先,必请 命于上天之主宰与夫三界分治之真灵,曰府,曰司,曰宫,曰院。凡有关世人死生罪福 之所,必一一誊诚以闻,或奏,或申,或关,或牒,又当随其尊卑等第为之。”④中国 古代宗教祭祀之仪中就已有祝祷之词。早期道教也有“三官手书”用于请祷,内“书病 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⑤ 《太平经》中也说到天上有“神祝”,地上有“书文”,“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 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而“书文凡事,各自有本,按本共以众文人辞叶共 因而说之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祇;不合人心意者,不合神祇”。⑥但是,它 们同世俗文书不同。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斋醮仪式敷衍滋生,文书形式也渐趋增多。 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认为:“大块未判,至道混融。简策不形,无名可别。 中古以降,科教宏敷,因世定仪,遂有关奏。”⑦吕元素《道门定制·序》称:“道门 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 教而增益者。”⑧所谓“因世定仪”和“以人间礼”,就是指道教文书的产生和形式, 都是按照人间的礼仪文书而仿制增益的。金允中认为“天人一理,幽明一致”,⑨因此, 人间的尊卑左右的礼仪同样适用于祭祀神祇,人间的文书形式也适用于沟通人神,但是 要贯串天人,通达幽明,还必须仰赖道士的德行,认为“建坛之式,具存古典,而行移 关申,所以寓形其词而达其事。然行之有经用之合宜则不在乎过繁,倘德不足以动幽冥, 学未至于通教冥,纵使千辞万幅亦为徒然”。ab道教文检的主要形式包括:章奏、表申、 牒札和关牒等。
这类文书形式原来均系世俗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