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Other
“他者”
1.
Growth of "the Other":Tony Morrison s Cultural Ideal in Song of Solomon;
“他者”的成长——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尼·莫里森的文化理想
2)  other
“他者”
3)  the others
他者
1.
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magology,makes a study of how the writer Sanmao,by describing"the others",creates her self-imag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which also shows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herself.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出发,探讨作家三毛如何通过描写这些"他者"形象,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其鲜明的自我形象,并彰显了其中国背景的文化身份。
2.
It possesses a natural others identity producing the others of non-Shanghai/modernity.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
3.
Fanyi belongs to the others as against men s selves while Cao Qiqiao i.
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4)  other
他者
1.
The "Other" Identity of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Wright;
理查德·赖特笔下非洲裔美国人的他者身份
2.
Other s Destiny;
“他者”的命运——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浅谈《德拉库拉》中吸血鬼的象征意义
3.
The Beloved as the Other;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5)  Others
他者
1.
Surpass egoism by referring to "others"——Relationship between Yu Dafu’s "autobiographical novels"and Japanese "private novels";
“他者”观照下的超越——郁达夫自叙体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关系
2.
But his theory ignores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basic construction which creates human s awareness and gives no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source and nature of others.
他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根本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
6)  otherness
他者
1.
The Subject s Collapse Vs.the Usurpation of Otherness;
主体的坍塌与他者的颠覆——评霍桑的两篇短篇小说
2.
The crisis resulted from the value conflict between the otherness and school education.
价值认同危机根源于"他者"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价值冲突。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国际日地探险者"卫星
      美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观测日-地关系的天文卫星系列,英文缩写为ISEE。这个系列的卫星从1977年10月到1978年8月共发射3颗。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执行1976~1979年国际磁层研究(IMS)计划,在地球磁层的最边沿调查日-地关系、 研究太阳风与磁层交界面的激波和详细结构,探测接近一个天文单位处行星际区域的宇宙线和太阳耀斑。"国际日地探险者"1 号和 2号是同时发射的,后者由前者弹射出来,成为"母女"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约 280公里,远地点约14万公里,倾角28.7°,周期约57.5小时。1号和3号由美国制造,为16边棱柱体,重量分别为340公斤和470公斤。2号由欧洲空间局制造,为圆柱体,重166公斤,卫星以19.8转/分自旋稳定(见人造卫星自旋稳定)。3号是第一个环绕空间日-地系统中的一个拉格朗日平动点(离地球约150万公里处)运行的卫星,也就是它既不环绕地球又不环绕太阳或月球运行,平动点处太阳引力恰好与月-地系统的引力平衡(见晕轨道)。3号是一颗早期预报太阳活动的卫星,它比绕地轨道的1号和2号要早一个小时探测到太阳风的传播。它还能提供银河宇宙射线源和γ射线爆发的数据。 3号于1983年被改名为"国际彗星探险者"卫星(ICE),任务为1985年 9月与贾可比尼-津纳彗星会合,探测彗尾中的等离子体密度、流动速度、温度和重离子特性等数据。因此,它必须飞越月球并借助月球引力场提高运行速度。在与上述彗星会合后还将飞往哈雷彗星,测量太阳风对哈雷彗星的影响等数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