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bligatory pre-posed objects
必须前置的宾语
2)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s
宾语前置
1.
On the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s in Huadong group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花东卜辞中的宾语前置句试析
4) prepositive objects
宾语前置句
1.
It was in the middle ancient era that the patterns of prepositive objects changed a lot.
中古时期是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段,通过对《后汉书》进行穷尽调查以及与相关文献比较研究,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汉语宾语前置不同句式之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 An irrecusable premise.
必须接受的前提
6) premodifying possessive object
前置所有格宾语
1.
The possessive pronoun or noun in the possessive case indicating the patient is called the premodifying possessive object, which is used in the action-noun or agentive-noun phrase, and the meaning of which is identical with that indicated by the postmodifying possessive object.
物主代词或所有格名词表示的受事称为前置所有格宾语。
补充资料:两交易所严密监控--年底前必须偿还占款480亿
目前沪深两市约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占款金额累计近480亿元,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而根据有关规定,大股东占款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为此,中国证监会及沪深证券交易所均将"清欠"列为今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6#8230;%26#8230;
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召开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清欠"专题会议,具体部署上市公司今年的"清欠"工作计划,并将"清欠"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而在春节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更是明确提出,今年要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围绕上市公司"清欠"的攻坚战正全面打响。
被占款近480亿
大股东占款问题堪称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老话题。长期以来,一些大股东凭借着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地位,将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通过种种手段将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或经营所得据为己有,直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还有一些非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利用上市公司重组之机,借壳或者买壳上市,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露狰狞之相,行掏空之实。大股东的这些随心所欲行为,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的黑洞。
资料显示,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曾对117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普查,发现676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占款总额为967亿元;2003年,大股东占款有明显下降,当年共有623家公司被占用资金,总额为577亿元;2004年,仍有罅可鲜泄敬嬖诖蠊啥肮亓秸加米式鸬南窒?累计占用资金额虽与2003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达509亿元左右。2005年,因上市公司年报刚开始披露,占款金额尚不明朗。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两市还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占款金额累计近480亿元,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在这480家公司中,262家公司占款金额不到5000万元;5000万元到1个亿的有54家;占款金额高于1亿元的公司有108家,其中又有6家占款金额超过10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侵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今年底必须偿还占款
为了尽快根治大股东占款这一"顽疾",去年管理层出台了多项措施。
2005年4月,国务院研究部署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工作,确定了当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重点要做好的五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全年要"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
同年6月,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重点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并规定各证监局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价考核上市公司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年内基本解决本辖区历史形成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问题。由此,全国范围的"清欠"工作正式拉开战幕。各地证监局纷纷表态,力争在短期内解决各自辖区内这一"顽疾"。
为防止年年"清欠"年年欠的现象出现,去年11月管理层再出"狠招":为上市公司"清欠"设下时间大限。11月1日,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明文指出,严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
沪深交易所严密监控
此后,沪深证券交易所根据《意见》的要求,在2006年的首个交易日发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存在资金被占用情况的,应当在2005年年报披露前制订具体的清欠方案,列明采用现金清偿、红利抵债清偿、股权转让收入清偿、以股抵债清偿、以资抵债清偿等清偿方式的具体金额,同时按月份列出清欠方案实施的时间表,确保在2006年底之前彻底完成占用资金的清理工作。若上市公司制订的清欠方案不能确保在2006年底前彻底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的,交易所将要求公司重新制订方案。
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召开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清欠"专题会议,具体部署上市公司今年的"清欠"工作计划,并将"清欠"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而在春节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更是明确提出,今年要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围绕上市公司"清欠"的攻坚战正全面打响。
被占款近480亿
大股东占款问题堪称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老话题。长期以来,一些大股东凭借着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地位,将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通过种种手段将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或经营所得据为己有,直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还有一些非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利用上市公司重组之机,借壳或者买壳上市,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露狰狞之相,行掏空之实。大股东的这些随心所欲行为,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的黑洞。
资料显示,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曾对117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普查,发现676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占款总额为967亿元;2003年,大股东占款有明显下降,当年共有623家公司被占用资金,总额为577亿元;2004年,仍有罅可鲜泄敬嬖诖蠊啥肮亓秸加米式鸬南窒?累计占用资金额虽与2003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达509亿元左右。2005年,因上市公司年报刚开始披露,占款金额尚不明朗。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两市还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占款金额累计近480亿元,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在这480家公司中,262家公司占款金额不到5000万元;5000万元到1个亿的有54家;占款金额高于1亿元的公司有108家,其中又有6家占款金额超过10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侵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今年底必须偿还占款
为了尽快根治大股东占款这一"顽疾",去年管理层出台了多项措施。
2005年4月,国务院研究部署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工作,确定了当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重点要做好的五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全年要"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
同年6月,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重点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并规定各证监局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价考核上市公司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年内基本解决本辖区历史形成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问题。由此,全国范围的"清欠"工作正式拉开战幕。各地证监局纷纷表态,力争在短期内解决各自辖区内这一"顽疾"。
为防止年年"清欠"年年欠的现象出现,去年11月管理层再出"狠招":为上市公司"清欠"设下时间大限。11月1日,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明文指出,严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
沪深交易所严密监控
此后,沪深证券交易所根据《意见》的要求,在2006年的首个交易日发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存在资金被占用情况的,应当在2005年年报披露前制订具体的清欠方案,列明采用现金清偿、红利抵债清偿、股权转让收入清偿、以股抵债清偿、以资抵债清偿等清偿方式的具体金额,同时按月份列出清欠方案实施的时间表,确保在2006年底之前彻底完成占用资金的清理工作。若上市公司制订的清欠方案不能确保在2006年底前彻底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的,交易所将要求公司重新制订方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