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he literary associations and societies
文学会社
4) artistic sociology
艺术社会学
1.
His artistic sociology theory is a critical dialectical theory.
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是一种辩证批判的理论。
5) literary sociology
文学社会学
1.
Marcuse s Third Road and Renaissance of Literary Sociology;
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与文学社会学的新生
2.
By means of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of literary sociology and from where it is har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the new poetry he conducts an inquiry about the already-formed systemization imagination of the new poetry.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社会学的方法。
3.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the present paper endeavors to locate a liable basis for the method of the literary sociology.
应通过分析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寻找可行性依据。
6) Literature Sociology
文学社会学
1.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Sociology Theory of Escarpit;
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
补充资料:文艺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社会学的总称。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整个文学和艺术的产生、创作、传播、感受活动的社会本质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简史 文艺社会学于19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1847年比利时的米盖尔思提出"艺术社会学"的名称。它主要指对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社会学研究。19世纪后期,随着实证主义进化论社会学的发展,实证主义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也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法国的H.A.丹纳、G.史达尔,德国的H.J.施密特、K.维尔马尔、W.舍雷尔,英国的M.阿诺德及美国的H.詹姆斯等人,其中以丹纳和舍雷尔为最突出。丹纳著有《英国文学史》(1864~1869)、《艺术哲学》(1865~1869)等,倡导文学和艺术创作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定律;舍雷尔著有《德国文学史》(1883)等,倡导以生活、教养、遗传三种因素研究诗人、艺术家的创作。一些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也从不同角度研究原始民族的文学、艺术起源问题。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J.G.弗雷泽的《金枝》(1890~1915)和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等著作,为探索原始民族艺术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神话仪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的理论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和社会学家E.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1893)、芬兰艺术学家Y.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探索》(1890)、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艺术的进化》(1895)等著作问世,集中了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考古学家关于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并使艺术社会学从艺术哲学和一般社会学中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把艺术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道德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语言社会学并列为 6个社会学分支学科。法国的J.M.居约、C.拉洛、C.布格雷等社会学家,对艺术的产生、发展同宗教、游戏、爱情、物质生产、社会分工、时代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艺术对道德、经济、工艺等的社会功能作了探讨。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反实证主义、反进化论的浪潮,艺术社会学产生了许多流派,主要有20~30年代的新批评派、神话仪式学派,30~40年代的功能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派、新托马斯主义,50~60年代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当代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等。对各种文学、艺术的经验研究也有所发展,逐渐分化出了文学社会学、小说社会学、戏剧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美术社会学、电影社会学、电视社会学等等分支。
主要研究内容 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文艺从创作、传播到感受的整个社会过程,涉及社会机制、文化背景及群体心理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文艺起源、发展、积累、突变的社会文化因素;②文艺创作与社会群体生活、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以及阶级意志等的关系;③文艺对社会生活及人们行为的影响和社会作用;④文艺生产、储存、传递、交流的各种社会机制及不同社会群体,如读者群、观众群对文艺创作的影响;⑤文艺家群体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等问题;⑥文艺政策问题及文艺的社会学批评问题,等等。
主要理论 文艺社会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就其对文艺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主要有:①进化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丹纳、德国的舍雷尔等。认为文艺的产生、发展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自然史过程,主要是由种族性格、地理环境等决定的。他们注重种族、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在研究中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②功能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功能学派的文化人类学家,如英国的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法国的C.列维-斯特劳斯等人,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J.杜威、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者L.哥尔德曼等。他们认为文艺是确立和维护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一种价值工具,主张把文艺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它与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功能。③心理学的观点。见于19世纪一些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原始民族文化心理的著作。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分析学派、神话仪式学派,40年代以后的现象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观点。心理分析学派用"性潜意识"、"种族潜意识"、"原始情绪"等解释文艺的起源,用"精神分裂"、"心理创伤"等解释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现象学派用文艺现象还原的方法解释文艺的本质,符号互动学派把文艺看成是象征符号,研究文艺在个人、群体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④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的观点。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艺术家们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试图以艺术表现人道主义或人类之爱。存在主义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它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社会的真实存在,文艺创作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现代法国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 J.-P.萨特认为,自我对世界而言才是本质的,文艺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在作品中找到自我。除上述理论观点外,还有传统论和反文化论的观点,前者如30年代的新批评派,40年代的历史学派;后者如2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40~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等。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社会学也形成、发展起来,产生了法国的P.拉法格、德国的F.梅林、俄国的Γ.Β.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文艺社会学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研究了文艺的起源及社会功能。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艺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文艺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文艺学、文艺批评、文艺史、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文艺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文艺批评主要研究作家与作品;文艺史主要研究文艺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一般规律;美学则主要研究美的产生、根源、形态及审美意识活动等;文艺社会学研究文艺从生产(如创作、编排、出版等) 到传递(如发行、演出、放映、播送、展览等)再到感受(如阅读、欣赏、观看、收听等)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群体心理的复杂过程及其规律性。
简史 文艺社会学于19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1847年比利时的米盖尔思提出"艺术社会学"的名称。它主要指对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社会学研究。19世纪后期,随着实证主义进化论社会学的发展,实证主义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也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法国的H.A.丹纳、G.史达尔,德国的H.J.施密特、K.维尔马尔、W.舍雷尔,英国的M.阿诺德及美国的H.詹姆斯等人,其中以丹纳和舍雷尔为最突出。丹纳著有《英国文学史》(1864~1869)、《艺术哲学》(1865~1869)等,倡导文学和艺术创作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定律;舍雷尔著有《德国文学史》(1883)等,倡导以生活、教养、遗传三种因素研究诗人、艺术家的创作。一些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也从不同角度研究原始民族的文学、艺术起源问题。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J.G.弗雷泽的《金枝》(1890~1915)和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等著作,为探索原始民族艺术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神话仪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的理论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和社会学家E.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1893)、芬兰艺术学家Y.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探索》(1890)、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艺术的进化》(1895)等著作问世,集中了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考古学家关于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并使艺术社会学从艺术哲学和一般社会学中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把艺术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道德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语言社会学并列为 6个社会学分支学科。法国的J.M.居约、C.拉洛、C.布格雷等社会学家,对艺术的产生、发展同宗教、游戏、爱情、物质生产、社会分工、时代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艺术对道德、经济、工艺等的社会功能作了探讨。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反实证主义、反进化论的浪潮,艺术社会学产生了许多流派,主要有20~30年代的新批评派、神话仪式学派,30~40年代的功能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派、新托马斯主义,50~60年代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当代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等。对各种文学、艺术的经验研究也有所发展,逐渐分化出了文学社会学、小说社会学、戏剧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美术社会学、电影社会学、电视社会学等等分支。
主要研究内容 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文艺从创作、传播到感受的整个社会过程,涉及社会机制、文化背景及群体心理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文艺起源、发展、积累、突变的社会文化因素;②文艺创作与社会群体生活、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以及阶级意志等的关系;③文艺对社会生活及人们行为的影响和社会作用;④文艺生产、储存、传递、交流的各种社会机制及不同社会群体,如读者群、观众群对文艺创作的影响;⑤文艺家群体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等问题;⑥文艺政策问题及文艺的社会学批评问题,等等。
主要理论 文艺社会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就其对文艺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主要有:①进化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丹纳、德国的舍雷尔等。认为文艺的产生、发展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自然史过程,主要是由种族性格、地理环境等决定的。他们注重种族、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在研究中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②功能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功能学派的文化人类学家,如英国的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法国的C.列维-斯特劳斯等人,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J.杜威、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者L.哥尔德曼等。他们认为文艺是确立和维护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一种价值工具,主张把文艺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它与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功能。③心理学的观点。见于19世纪一些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原始民族文化心理的著作。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分析学派、神话仪式学派,40年代以后的现象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观点。心理分析学派用"性潜意识"、"种族潜意识"、"原始情绪"等解释文艺的起源,用"精神分裂"、"心理创伤"等解释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现象学派用文艺现象还原的方法解释文艺的本质,符号互动学派把文艺看成是象征符号,研究文艺在个人、群体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④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的观点。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艺术家们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试图以艺术表现人道主义或人类之爱。存在主义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它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社会的真实存在,文艺创作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现代法国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 J.-P.萨特认为,自我对世界而言才是本质的,文艺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在作品中找到自我。除上述理论观点外,还有传统论和反文化论的观点,前者如30年代的新批评派,40年代的历史学派;后者如2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40~6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等。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社会学也形成、发展起来,产生了法国的P.拉法格、德国的F.梅林、俄国的Γ.Β.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文艺社会学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研究了文艺的起源及社会功能。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艺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文艺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文艺学、文艺批评、文艺史、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文艺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文艺批评主要研究作家与作品;文艺史主要研究文艺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一般规律;美学则主要研究美的产生、根源、形态及审美意识活动等;文艺社会学研究文艺从生产(如创作、编排、出版等) 到传递(如发行、演出、放映、播送、展览等)再到感受(如阅读、欣赏、观看、收听等)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群体心理的复杂过程及其规律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