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xism in sociology
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
2) Marxist Sociology School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
3) Marxist sociology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
For sociology,Marx not only founds Marxist sociology,but also offers the source of thought and the power of advancement for western sociology.
马克思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而且在于他的社会学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社会学事业为西方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前进动力。
4) Chinese Marxist sociology
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
Chen Du-xiu and the inaugurating of Chinese Marxist sociology
陈独秀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
5) socialized Maxist philosophy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社会化
补充资料: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的通称。在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两大传统中,它是与从A.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相对而言的另一大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K.马克思、F.恩格斯本人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学说等。20世纪60~80年代,在苏联、东欧各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带有各国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作有苏联的《社会学手册》(1976)、民主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原理》(1977)等。在西方各国也有一些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评述。英国学者T.B.博特莫尔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975)可看作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中国,广大社会学者正在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自1979年社会学重建以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一些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理解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种观点在苏联30~50年代,在中国50~70年代均占主导地位。在60~70年代,苏联学术界弱化了这种"等同"或"代替"的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三层结构,即一般理论、专门理论和个别的经验研究,其中的一般理论就是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组成部分。这种"部分等同"或"部分代替"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是苏联学术界的主导观点。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历史唯物论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中。在南斯拉夫学术界不少学者主张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一般科学,历史唯物论只是历史的逻辑学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及社会发展观。因此,他们往往在社会学著作中系统地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卢基奇的《社会学原理》(1960)和布里舍里奇的《社会学原理》(1963)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中国,也有少数学者持类似的"大社会学,小历史唯物论"的看法,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属于社会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具体科学。他们主张,普通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它有"一般社会学"、"特殊社会学"和"个别社会学"三个层次,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社会学"的层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的"指导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历史唯物论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者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者是紧密相联的。有的学者具体论证了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是哲学科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①从二者研究的对象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特殊规律;②从二者所属的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它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③从二者的作用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例如从社会结构或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等等。由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在理论上二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学必须以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另一方面,社会学又以各种特殊规律丰富历史唯物论。许多学者对于要建立一种不同于历史唯物论但又以它为指导的作为具体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看法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主要涉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时又指出它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中国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概括为"革命批判性形态的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创立的主要就是这一形态的社会学。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工作。
在理论方面主要有:①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阐明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的人"等基本范畴,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提供了理论武器。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③揭露了资本主义恶性循环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④揭露恶性循环不可避免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办法──社会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
在调查研究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及其必然灭亡的后果时,充分利用了各种调查材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用长达21个月的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的种种具体情况。恩格斯在该书开头的《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说:"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知识,我愿意在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页)。恩格斯重视实地调查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因为"工人阶级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同上书,第278页)。这说明要真正揭露资本主义的恶性运行必须抓住最能表现当时一切社会灾难的工人阶级的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向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因而一开始就与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相对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二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在总体上采取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则采取维护的、肯定的态度。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果。中国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角度,把社会学概括为"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这种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就是以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特别是它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的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表明,建立这种形态的社会学是可能的。他们根据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阶级对立的观察和分析,对未来的新社会做了许多预测,并对这两种社会制度在理论上做了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既然"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是可能的,那么反映、不断改善这一社会的社会学也是可能的。有的中国学者把"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理解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实质上说,维护建设性形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可以说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它与革命批判性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革命批判性形态以"破"为主,维护建设性形态以"立"为主,二者不能混淆。当然,立中也有破。这两种形态只是不同而不是对立,二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破是为了立,二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革命批判性形态为建立社会主义扫清道路,间接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维护建设性形态则直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学。
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所致力于建立的社会学。就中国的情况而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认识的、历史的、理论的等原因,建立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被整整推迟了30年。而1949年以来的实际经验教训表明,建立这样的社会学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在于能够真正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如果搞不好,也可以长期处在有障碍的常态运行和发展即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甚至陷入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的全面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之中。这说明,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不会自动到来,而要根据它的条件和机制,根据它的规律性去努力争取。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放性 这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问题。社会学界许多学者都承认孔德和马克思是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这两大社会学产生于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它们回答的问题都没有离开社会运行和发展这个基本点。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除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之外,主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立场和态度不同。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革命批判性形态与西方社会学的对立可归结为:前者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新社会;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弊病,但整个来说是能够长久继续下去的,因而要维护它,改善旧社会。二者的对立是革命与改良的对立。而维护建设性形态与西方社会学的对立则表现为:前者要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则要维护资本主义社会。二者要维护的对象是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除了根本对立的一面,还有相似的一面。前者的维护建设性形态和西方社会学都是一种维护性的社会学。尽管它们要维护的对象是对立的,但就维护这一点来说却是相似的。主要表现在:①要维护总要论证被维护社会的优越性。西方社会学总是这样那样地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建设性形态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要维护总要有一套维护的办法,即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社会运行机制的办法。西方社会学自始至终就是这样做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维护建设性形态对待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这样做。③要维护总要面对各自存在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从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病,以便消除社会障碍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缁嵫У牡诙中翁蛴寐砜怂贾饕宓墓鄣愫头椒ɡ刺教稚缁嶂饕逄跫碌闹种?社会问题。由于上述的相似性,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维护和改善社会主义社会时,有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借鉴吸收西方社会学中合理的东西。这种相似性还说明,革命胜利后,一些过去维护旧社会的社会学家有可能转而维护新社会。事实证明,这种"转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开放性。一方面要如实承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是有原则区别的,避免全盘照搬西方社会学,实事求是地分析它实际包含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分析它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狭隘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承认二者的相似性,以避免全盘否定西方社会学,实事求是地利用其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东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不是封闭狭隘的,而是开放的,是用人类文明大道一切合理的东西丰富起来的。只有采取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态度看待西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才能真正占领有关的理论阵地,才能真正高于西方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要点和框架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内容和框架的理解,在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着重探索、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社会学思想和理论;更多的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着重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包含的内容。
苏联学者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导论》(1962)一书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4个方面的内容。该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唯物主义地阐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现象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发展、发挥功能的规律与作用。该书认为,上述4个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编写的《社会学手册》(1976)一书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个人、社会集团、阶级、民族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的科学。据此,该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框架为:一般社会学理论(历史唯物论)、各种专门的社会学理论("中间层次"理论)以及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前者是理论社会学,后两者则是应用社会学。该书在叙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时,正是按这三个层次展开的。
德国学者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理》(1977)一书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对象,是研究怎样日益充分满足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怎样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上的高速增长。该书的内容,除了叙述社会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外,还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劳动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差别、阶级与阶层的社会接近等)、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包括群体、社会组织、管理和权威等)、个性问题(包括个性、人的社会本质、生活方式、劳动与个性、家庭与个性、自由时间等)。该书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计划和指导社会发展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它又是工人阶级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有的中国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性形态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有不同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具有下述特点:①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这一点决定着社会学本身的框架、学科地位及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角度。②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这一点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根本区别。③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并且尊重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它是否具有中国特色,主要由此决定。④具有开放性。它参考苏联社会学的经验和教训,汲取其成果。实事求是地、有分析、有鉴别地汲取西方社会学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汲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⑤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重视经验的研究,又重视理论的研究;既重视宏观的研究,又重视微观的研究。
在中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是一门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有的中国学者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现实的人为其社会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其基本的社会分析模型,以唯物史观为其主要的社会分析工具,以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其社会分析的对象,并认为这构成了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K.马克思、F.恩格斯本人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学说等。20世纪60~80年代,在苏联、东欧各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带有各国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作有苏联的《社会学手册》(1976)、民主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原理》(1977)等。在西方各国也有一些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评述。英国学者T.B.博特莫尔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975)可看作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中国,广大社会学者正在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自1979年社会学重建以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一些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理解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种观点在苏联30~50年代,在中国50~70年代均占主导地位。在60~70年代,苏联学术界弱化了这种"等同"或"代替"的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三层结构,即一般理论、专门理论和个别的经验研究,其中的一般理论就是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组成部分。这种"部分等同"或"部分代替"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是苏联学术界的主导观点。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历史唯物论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中。在南斯拉夫学术界不少学者主张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一般科学,历史唯物论只是历史的逻辑学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及社会发展观。因此,他们往往在社会学著作中系统地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卢基奇的《社会学原理》(1960)和布里舍里奇的《社会学原理》(1963)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中国,也有少数学者持类似的"大社会学,小历史唯物论"的看法,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属于社会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具体科学。他们主张,普通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它有"一般社会学"、"特殊社会学"和"个别社会学"三个层次,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社会学"的层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的"指导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历史唯物论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者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者是紧密相联的。有的学者具体论证了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是哲学科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①从二者研究的对象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特殊规律;②从二者所属的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它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③从二者的作用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例如从社会结构或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等等。由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在理论上二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学必须以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另一方面,社会学又以各种特殊规律丰富历史唯物论。许多学者对于要建立一种不同于历史唯物论但又以它为指导的作为具体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看法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主要涉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时又指出它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中国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概括为"革命批判性形态的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创立的主要就是这一形态的社会学。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工作。
在理论方面主要有:①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阐明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的人"等基本范畴,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提供了理论武器。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③揭露了资本主义恶性循环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④揭露恶性循环不可避免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办法──社会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
在调查研究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及其必然灭亡的后果时,充分利用了各种调查材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用长达21个月的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的种种具体情况。恩格斯在该书开头的《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说:"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知识,我愿意在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页)。恩格斯重视实地调查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因为"工人阶级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同上书,第278页)。这说明要真正揭露资本主义的恶性运行必须抓住最能表现当时一切社会灾难的工人阶级的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向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因而一开始就与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相对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二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在总体上采取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则采取维护的、肯定的态度。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果。中国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角度,把社会学概括为"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这种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就是以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特别是它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的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表明,建立这种形态的社会学是可能的。他们根据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阶级对立的观察和分析,对未来的新社会做了许多预测,并对这两种社会制度在理论上做了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既然"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是可能的,那么反映、不断改善这一社会的社会学也是可能的。有的中国学者把"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理解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实质上说,维护建设性形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可以说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它与革命批判性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革命批判性形态以"破"为主,维护建设性形态以"立"为主,二者不能混淆。当然,立中也有破。这两种形态只是不同而不是对立,二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破是为了立,二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革命批判性形态为建立社会主义扫清道路,间接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维护建设性形态则直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学。
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所致力于建立的社会学。就中国的情况而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认识的、历史的、理论的等原因,建立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被整整推迟了30年。而1949年以来的实际经验教训表明,建立这样的社会学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在于能够真正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如果搞不好,也可以长期处在有障碍的常态运行和发展即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甚至陷入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的全面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之中。这说明,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不会自动到来,而要根据它的条件和机制,根据它的规律性去努力争取。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放性 这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问题。社会学界许多学者都承认孔德和马克思是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这两大社会学产生于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它们回答的问题都没有离开社会运行和发展这个基本点。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除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之外,主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立场和态度不同。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革命批判性形态与西方社会学的对立可归结为:前者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新社会;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弊病,但整个来说是能够长久继续下去的,因而要维护它,改善旧社会。二者的对立是革命与改良的对立。而维护建设性形态与西方社会学的对立则表现为:前者要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则要维护资本主义社会。二者要维护的对象是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除了根本对立的一面,还有相似的一面。前者的维护建设性形态和西方社会学都是一种维护性的社会学。尽管它们要维护的对象是对立的,但就维护这一点来说却是相似的。主要表现在:①要维护总要论证被维护社会的优越性。西方社会学总是这样那样地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建设性形态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要维护总要有一套维护的办法,即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社会运行机制的办法。西方社会学自始至终就是这样做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维护建设性形态对待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这样做。③要维护总要面对各自存在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从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病,以便消除社会障碍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缁嵫У牡诙中翁蛴寐砜怂贾饕宓墓鄣愫头椒ɡ刺教稚缁嶂饕逄跫碌闹种?社会问题。由于上述的相似性,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维护和改善社会主义社会时,有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借鉴吸收西方社会学中合理的东西。这种相似性还说明,革命胜利后,一些过去维护旧社会的社会学家有可能转而维护新社会。事实证明,这种"转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开放性。一方面要如实承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是有原则区别的,避免全盘照搬西方社会学,实事求是地分析它实际包含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分析它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狭隘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承认二者的相似性,以避免全盘否定西方社会学,实事求是地利用其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东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不是封闭狭隘的,而是开放的,是用人类文明大道一切合理的东西丰富起来的。只有采取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态度看待西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才能真正占领有关的理论阵地,才能真正高于西方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要点和框架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内容和框架的理解,在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着重探索、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社会学思想和理论;更多的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着重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包含的内容。
苏联学者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导论》(1962)一书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4个方面的内容。该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唯物主义地阐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现象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发展、发挥功能的规律与作用。该书认为,上述4个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编写的《社会学手册》(1976)一书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个人、社会集团、阶级、民族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的科学。据此,该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框架为:一般社会学理论(历史唯物论)、各种专门的社会学理论("中间层次"理论)以及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前者是理论社会学,后两者则是应用社会学。该书在叙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时,正是按这三个层次展开的。
德国学者所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理》(1977)一书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对象,是研究怎样日益充分满足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怎样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上的高速增长。该书的内容,除了叙述社会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外,还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劳动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差别、阶级与阶层的社会接近等)、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包括群体、社会组织、管理和权威等)、个性问题(包括个性、人的社会本质、生活方式、劳动与个性、家庭与个性、自由时间等)。该书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计划和指导社会发展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它又是工人阶级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有的中国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性形态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有不同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具有下述特点:①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这一点决定着社会学本身的框架、学科地位及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角度。②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这一点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根本区别。③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并且尊重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它是否具有中国特色,主要由此决定。④具有开放性。它参考苏联社会学的经验和教训,汲取其成果。实事求是地、有分析、有鉴别地汲取西方社会学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汲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⑤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重视经验的研究,又重视理论的研究;既重视宏观的研究,又重视微观的研究。
在中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是一门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有的中国学者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现实的人为其社会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其基本的社会分析模型,以唯物史观为其主要的社会分析工具,以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其社会分析的对象,并认为这构成了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基本思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