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arying speed of light theory(VSL)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光速可变理论
2) Variable Speed of Light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可变光速
3) Theory of undefined composition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组成可变理论
4) rapid distortion theory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快速畸变理论
1.
In this paper the rapid distortion theory is summarized briefly,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to the description of shear-free boundary layer, wall pressure fluctuation, flow over a low obstacl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turbulent scales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is also briefly reviewed.
本文对湍流快速畸变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其在无切变边界层、过山流动、脉动壁压、湍流大小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2.
The rapid distortion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turbulent flow over sand waves;and the effect of the irrotational strain and the pre-existing shearing motion on the turbulence characters at the peak of sand wave is investigated emphatically.
运用快速畸变理论对河道中绕沙波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探讨了无旋应变与持续切变效应对绕沙波流动波顶处湍流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道中绕沙波流动的外区,绕体前、后的水流湍流结构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在用快速畸变理论研究绕沙波前、后湍动强度变化的过程中,必需同时考虑无旋应变与持续切变的影响。
5) principle of constancy of light velocity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光速不变原理
1.
Identifing the principle of constancy of light velocity using its definition;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一种用速度定义验证光速不变原理的方法
2.
Supernova explosion at Song Dynas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stancy of light velocity;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宋代超新星爆发事件与光速不变原理
3.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insteins relativ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stancy of light velocity, an expression of Doppler effect of light wave in vacuum is also deduced by using the formula of time dilation in special relativity.
考虑到波源和接收器相对于介质同时沿不同方向运动,推导出普遍情况下的机械波多普勒效应表达式·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利用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公式,推导出光在真空中的多普勒效应表达式·这一推导方法简单明了,物理概念清晰·最后给出了应用多普勒效应表达式的两个实例
6) phase change theory of light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光的相变理论
1.
Based on the selfquantization of classic electromagnetic field,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hase change theory of light,reveals triple properties of waveparticle duality,and gives a selfconsistent picture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在经典电磁场的自身量子化基础上提出了光的相变理论,展示了波粒二象性的三重含义,给出了一幅自洽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图景;进而,在反Compton散射中加以应用,得到了该过程中光的波、粒二相之相变判据,解决了一个理论的内部协调问题并作出了二个有待验证的预
补充资料:光速
光速 light,speed of 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量,国际公认值为c=299792458米/秒。17世纪前人们以为光速为无限大,意大利物理学家G.伽利略曾对此提出怀疑,并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但因过于粗糙而未获成功。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O.C.罗默利用木星卫星的星蚀时间变化证实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1727年,英国天文学家J.布拉得雷利用恒星光行差现象估算出光速值为c=303000千米/秒。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佐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最早的结果为c=315000千米/秒。1862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J.-B.-L.傅科根据D.F.J.阿拉戈的设想用旋转镜法测得光速为c=(298000±500)千米/秒。19世纪中叶J.C.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他根据电磁波动方程曾指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静电单位电量与电磁单位电量的比值,只要在实验上分别用这两种单位测量同一电量(或电流),就可算出电磁波的波速。1856年,R.科尔劳施和W.韦伯完成了有关测量,麦克斯韦根据他们的数据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值为3.1074×105千米/秒,此值与菲佐的结果十分接近,这对人们确认光是电磁波起过很大作用。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实验,测得c=(299796±4)千米/秒,他于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实验,测得c=299774千米/秒。后来有人用光开关(克尔盒)代替齿轮转动以改进菲佐的实验,其精度比旋转镜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1952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K.D.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得c=(299792.50±0.10)千米/秒。此值于1957年被推荐为国际推荐值使用,直至1973年。 1972年,美国的K.M.埃文森等人直接测量激光频率γ和真空中的波长λ,按公式c=γλ算得c=(299792458±1.2)米/秒。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值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在这定义中光速c=299792458米/秒为规定值,而长度单位米由这个规定值定义。既然真空中的光速已成为定义值,以后就不需对光速进行任何测量了。 介质中的光速 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光速值。1850年菲佐用齿轮法测定了光在水中的速度,证明水中光速小于空气中的光速。几乎在同时,傅科用旋转镜法也测量了水中的光速,得到了同样结论。这一实验结果与光的波动说相一致而与牛顿的微粒说相矛盾(解释光的折射定律时),这对光的波动本性的确立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1851年,菲佐用干涉法测量了运动介质中的光速,证实了A.-J.菲涅耳的曳引公式。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