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x's Theory
马克思理论
2) Marxism theory
马克思主义理论
1.
Marxism Theor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数据库建设
2.
Thinking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xism Theory and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3.
On Chinese President Jiang Ze-min 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Marxism Theory;
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4) Marxism
[英]['mɑ:ksɪzəm] [美]['mɑrk'sɪzəm]
马克思主义理论
1.
On the Ways of Interpreting Marxism;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探析
2.
Upholding "Three Frees" and Opening Up a New Real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坚持“三个解放” 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
3.
On Holding a Scientific Attitude to Marxism by MAO Tse-dong;
毛泽东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5) Marxism Human Theory
马克思人学理论
1.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ass mobiliz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Human Theory;
以运用马克思人学理论重新考量赣闽苏区民众动员的历史进程,从而察其得失,以期在军事缘由之外,寻找革命在苏区能迅速兴起而最终又匆匆转移的缘由。
6) Marxist theory
马克思主义理论
1.
Relationship among five of Marxist theory s second disciplines;
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
2.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the trend toward globalization:value,purposes and ways;
全球化态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宗旨和方法
3.
On training ways of Marxist theory quality to the undergraduate in the new times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路径探微
补充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军事规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指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战争和军队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基础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已经得出了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一暴力革命的结论。1850~1853年初,又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运动的经验时,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提出工人阶级必须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军队。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中,阐述了武装起义必须遵守的规律。从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到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起义的20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十几场战争。这些战争多半属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战争,也有强国争霸战争。而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再一次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从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着眼,既向各主要国家的工人阶级指出对待这些战争的态度和策略,又从以军事知识武装工人阶级的需要出发,写了约 200篇关于战争评论的文章。通过对具体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使军事理论领域内长期充斥着的宗教迷信、英雄史观、投机冒险、侥幸取胜等唯心主义观点,受到科学的冲击。这些评论,为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艺术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在总结各国人民起义和反对殖民帝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精辟思想。他们把19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抗击英、法等帝国主义野蛮入侵的英勇流血斗争,称之为保卫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他们对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显示的革命潜力的深刻分析,准确地预报了中国将在东方崛起的光辉前景。在撰写大量战争评论的同时,恩格斯还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一批军事条目,并写了《欧洲军队》、《论线膛炮》、《步枪史》等著作。这些军事文献充分阐明了军队及其技术、战术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的军事历史学、军事技术学、军制学、筑城学、战略学、战术学以及军事地理学等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这次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必须创建自已的新的军队奠定理论基础。以后,在《反杜林论》(187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等重要著作中,对暴力与经济的关系,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等,作了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起过残杀破坏作用,也起过破旧促新的革命作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360页),"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31页)。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虽不排除和平斗争手段,但只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和消灭战争的目的。②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队。工人阶级必须用自己的新的"机器"去代替包括军队在内的全部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只有武装起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的军队,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才能实现暴力革命的目的。③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暴力革命的开始形式。起义是一种艺术,它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要遭到失败。第一,不要玩弄起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并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在组织、训练和习惯势力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敌人;第二,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力求获得新的胜利;必须保持起义者第一次胜利的行动所造成的精神上的优势;必须争取中间的动摇分子;必须在敌人还没能集中力量对付起义之前就迫使它退却;要勇敢、勇敢、再勇敢!④暴力(战争)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个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量和取决于技术。新的生产力是新的作战方法产生的前提;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一个完全新的阶级所进行的新的革命,必然会创造出新的兵器和新的作战体系。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⑤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而不应当局限于用正规军的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全民武装,到处组织游击队,采取游击战,进行人民战争,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相继逝世后,В.И.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在粉碎国内反动阶级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在指导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深入研究和阐发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根源和性质问题,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引起革命的论断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列宁总结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十分注意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培训自己的军事专家,从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与军队的理论: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列宁提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的论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既给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惨祸和痛苦,带来极严重的危机,但同时也唤醒了群众,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成为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帝国主义战争开辟了社会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来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②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原理。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发展的唯物主义分析,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德国的K.考茨基、E.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者在战争与和平、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是"保卫祖国"还是反对战争等问题上,进行过激烈的论战,从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列宁的主要观点是:革命就是战争,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的政权;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要把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在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到国内战争程度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不仅应当是参加这个国内战争,而且应当是在这个国内战争中起领导作用。③丰富和发展了武装起义的原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进一步作了理论的概括,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了起义的原理。列宁强调武装起义必须在出现不以各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尖锐化了的革命形势时才能发动;必须使无产阶级政党成为起义的领袖和领导者;为准备起义,党必须在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培养一支无产阶级大军,积极做好起义准备;起义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在统一的领导下,迅速而坚决地进攻;在发生全民政治罢工的时代,起义采取遍及全国的长期的国内战争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现代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条件下,武装起义仍然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列宁还十分关注和支持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独立战争。④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建军原则。列宁强调:常备军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无产阶级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必须破坏旧军队,在艰苦的内战中逐渐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军队。无产阶级军队是由觉悟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是为工农政权而战,"为整个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斗争"(《列宁军事文集》第 490页)的军队。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建立新的军队,要大批培养新型军事干部,"只能从人民中间选拔指挥员"(《列宁军事文集》第499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又必须选择一些过去的军官来充任指挥人员"(《列宁军事文集》第 623页)。无产阶级军队不是用棍棒而是依靠工人和农民的觉悟、忠诚与自我牺牲精神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军队必须实行统一集中指挥,在军队内实行单一首长制。要象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军队和国家的防御能力。⑤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相信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战争,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去战胜敌人,这是列宁军事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他认为,革命战争如果真正能够吸引被压迫劳动群众来参加它和关心它,能够使这些群众意识到自己是在反对剥削者,那末,这种革命战争就会唤起创造奇迹的毅力和才能。⑥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它包括:利用敌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联合各种可能的同盟者,战胜强大的敌人;严肃地对待国防,精确地估计力量的对比,认真的切实的准备战争;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除了学会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的退却;必须有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军队的统一指挥,国家的一切力量和资源的严格集中管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И.В.斯大林在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军事活动占据重要地位。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十月革命。他同列宁一起创建了苏俄红军,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领导与指挥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原理,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国防,与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战争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①发展了在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中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理论。强调在争取到的国际和平环境中,有计划地高速地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现代国防经济基础,创造一切技术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精简军队数量,提高军队现代化军事装备水平。同时,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和加强国防。②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的理论。斯大林坚持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观点,同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情况和战争经验,发展了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和世界人民及一切被侵略者联合反对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必然性的理论,提出了决定战争命运的不是突然性这种偶然因素,而是那些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的论断。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理论。斯大林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发展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强调军队要彻底打败敌人,除了那种无比的勇敢精神以外,还必须有完全现代化的数量充足的装备,以及组织得很好的数量充足的供应;强调要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协调地发展各军种、兵种;强调加强干部和部队的训练,严格军事纪律等。④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理论和作战指导艺术。斯大林强调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正确选择和规定主要打击方向具有决定意义;强调必须正确地制定使用战争力量的计划,并要一往直前地实行既定的方针。强调现代条件下必须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这方面的一切科学成就,并善于合理地运用它们。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反对强敌侵略的战争中,强调必须发动全民的卫国战争;实行积极防御;坚决顽强地抵抗敌人的进攻,并适时组织完善的反攻;当敌人力量强大、退却不可避免时,要实行正确的退却,以赢得时间,积聚力量,转入反攻。反攻和进攻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选定的方向上,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组织诸军种、兵种协同突击与巧妙机动相结合,以求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实行连续进攻的原则,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同时,要注意巩固胜利。不断改进各军种、兵种特别是航空兵、炮兵、坦克兵的作战使用方法等。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发 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创造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重大发展。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本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武装斗争中,也都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进行了军事理论的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使军事科学领域实现了根本变革,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获得了制胜的科学指导,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建设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它的发展历史生动地说明,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于结合实际的应用,并在运用中进行创造。为此,必须要善于把它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善于把它的每一个结论、原则放到产生它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真正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善于把基本的原理同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距今已100多年,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基础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已经得出了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一暴力革命的结论。1850~1853年初,又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运动的经验时,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提出工人阶级必须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军队。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中,阐述了武装起义必须遵守的规律。从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到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起义的20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十几场战争。这些战争多半属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战争,也有强国争霸战争。而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再一次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从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着眼,既向各主要国家的工人阶级指出对待这些战争的态度和策略,又从以军事知识武装工人阶级的需要出发,写了约 200篇关于战争评论的文章。通过对具体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使军事理论领域内长期充斥着的宗教迷信、英雄史观、投机冒险、侥幸取胜等唯心主义观点,受到科学的冲击。这些评论,为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艺术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在总结各国人民起义和反对殖民帝国侵略的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精辟思想。他们把19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抗击英、法等帝国主义野蛮入侵的英勇流血斗争,称之为保卫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他们对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显示的革命潜力的深刻分析,准确地预报了中国将在东方崛起的光辉前景。在撰写大量战争评论的同时,恩格斯还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一批军事条目,并写了《欧洲军队》、《论线膛炮》、《步枪史》等著作。这些军事文献充分阐明了军队及其技术、战术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的军事历史学、军事技术学、军制学、筑城学、战略学、战术学以及军事地理学等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这次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必须创建自已的新的军队奠定理论基础。以后,在《反杜林论》(187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等重要著作中,对暴力与经济的关系,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等,作了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起过残杀破坏作用,也起过破旧促新的革命作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360页),"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31页)。资本主义的灭亡,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虽不排除和平斗争手段,但只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和消灭战争的目的。②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队。工人阶级必须用自己的新的"机器"去代替包括军队在内的全部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只有武装起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的军队,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才能实现暴力革命的目的。③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暴力革命的开始形式。起义是一种艺术,它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要遭到失败。第一,不要玩弄起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并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在组织、训练和习惯势力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敌人;第二,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每天都必须力求获得新的胜利;必须保持起义者第一次胜利的行动所造成的精神上的优势;必须争取中间的动摇分子;必须在敌人还没能集中力量对付起义之前就迫使它退却;要勇敢、勇敢、再勇敢!④暴力(战争)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个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量和取决于技术。新的生产力是新的作战方法产生的前提;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一个完全新的阶级所进行的新的革命,必然会创造出新的兵器和新的作战体系。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⑤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而不应当局限于用正规军的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全民武装,到处组织游击队,采取游击战,进行人民战争,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相继逝世后,В.И.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在粉碎国内反动阶级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在指导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深入研究和阐发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根源和性质问题,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引起革命的论断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列宁总结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十分注意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培训自己的军事专家,从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与军队的理论: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列宁提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的论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既给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惨祸和痛苦,带来极严重的危机,但同时也唤醒了群众,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成为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帝国主义战争开辟了社会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来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②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原理。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发展的唯物主义分析,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德国的K.考茨基、E.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者在战争与和平、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是"保卫祖国"还是反对战争等问题上,进行过激烈的论战,从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列宁的主要观点是:革命就是战争,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的政权;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要把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在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到国内战争程度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不仅应当是参加这个国内战争,而且应当是在这个国内战争中起领导作用。③丰富和发展了武装起义的原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进一步作了理论的概括,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了起义的原理。列宁强调武装起义必须在出现不以各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尖锐化了的革命形势时才能发动;必须使无产阶级政党成为起义的领袖和领导者;为准备起义,党必须在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培养一支无产阶级大军,积极做好起义准备;起义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在统一的领导下,迅速而坚决地进攻;在发生全民政治罢工的时代,起义采取遍及全国的长期的国内战争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现代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条件下,武装起义仍然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列宁还十分关注和支持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独立战争。④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建军原则。列宁强调:常备军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无产阶级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必须破坏旧军队,在艰苦的内战中逐渐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军队。无产阶级军队是由觉悟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是为工农政权而战,"为整个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斗争"(《列宁军事文集》第 490页)的军队。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建立新的军队,要大批培养新型军事干部,"只能从人民中间选拔指挥员"(《列宁军事文集》第499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又必须选择一些过去的军官来充任指挥人员"(《列宁军事文集》第 623页)。无产阶级军队不是用棍棒而是依靠工人和农民的觉悟、忠诚与自我牺牲精神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军队必须实行统一集中指挥,在军队内实行单一首长制。要象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军队和国家的防御能力。⑤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相信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战争,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去战胜敌人,这是列宁军事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他认为,革命战争如果真正能够吸引被压迫劳动群众来参加它和关心它,能够使这些群众意识到自己是在反对剥削者,那末,这种革命战争就会唤起创造奇迹的毅力和才能。⑥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它包括:利用敌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联合各种可能的同盟者,战胜强大的敌人;严肃地对待国防,精确地估计力量的对比,认真的切实的准备战争;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除了学会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的退却;必须有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军队的统一指挥,国家的一切力量和资源的严格集中管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 И.В.斯大林在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军事活动占据重要地位。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十月革命。他同列宁一起创建了苏俄红军,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领导与指挥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原理,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国防,与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战争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①发展了在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中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理论。强调在争取到的国际和平环境中,有计划地高速地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现代国防经济基础,创造一切技术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精简军队数量,提高军队现代化军事装备水平。同时,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和加强国防。②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的理论。斯大林坚持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观点,同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情况和战争经验,发展了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和世界人民及一切被侵略者联合反对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必然性的理论,提出了决定战争命运的不是突然性这种偶然因素,而是那些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的论断。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理论。斯大林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发展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强调军队要彻底打败敌人,除了那种无比的勇敢精神以外,还必须有完全现代化的数量充足的装备,以及组织得很好的数量充足的供应;强调要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协调地发展各军种、兵种;强调加强干部和部队的训练,严格军事纪律等。④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理论和作战指导艺术。斯大林强调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正确选择和规定主要打击方向具有决定意义;强调必须正确地制定使用战争力量的计划,并要一往直前地实行既定的方针。强调现代条件下必须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这方面的一切科学成就,并善于合理地运用它们。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反对强敌侵略的战争中,强调必须发动全民的卫国战争;实行积极防御;坚决顽强地抵抗敌人的进攻,并适时组织完善的反攻;当敌人力量强大、退却不可避免时,要实行正确的退却,以赢得时间,积聚力量,转入反攻。反攻和进攻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选定的方向上,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组织诸军种、兵种协同突击与巧妙机动相结合,以求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实行连续进攻的原则,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同时,要注意巩固胜利。不断改进各军种、兵种特别是航空兵、炮兵、坦克兵的作战使用方法等。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发 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创造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重大发展。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本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武装斗争中,也都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进行了军事理论的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使军事科学领域实现了根本变革,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获得了制胜的科学指导,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建设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是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它的发展历史生动地说明,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于结合实际的应用,并在运用中进行创造。为此,必须要善于把它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善于把它的每一个结论、原则放到产生它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真正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善于把基本的原理同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距今已100多年,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