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伯恩施坦"第三条道路"
1)  the third way of eduard bernstein
伯恩施坦"第三条道路"
2)  Bernstein [英][bə:n'stein]  [美]['bɚn,staɪn, -,stin]
伯恩施坦
1.
Rethinking of Bernsteinism;
对伯恩施坦主义的重新解读
2.
Rosa Luxemburg's Critique of Bernstein's and Kautsky's Revisionism
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
3.
Re-explanation of Bernstein's Revisionism
重新解读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
3)  the third way
第三条道路
1.
The Social Welfare Advocates of"The Third Way" Constructs Harmonious Social to Our Country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主张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
2.
On"the Third Way"and Constructing A Service Government in China;
试述“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
3.
Discussing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Third Way of British Labour Party;
论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经验
4)  The Third Road
第三条道路
1.
On "The Third Road" of Britain——Also on Blair s achievements and faults in his ten-year term as the Prime Minister;
英国“第三条道路”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
2.
Interpretation of British Labor Party s the Third Road Theory;
解读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
3.
Historic Sense of "The Third Road"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性
5)  the Third Path
第三条道路
1.
Financial deepening theory put forward by mckinnon and shaw in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and spurred developing countries pushing financial deepening stratagem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reform: but financial depening added financial danger, after financial crisis,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ed challenge and binged forward new financial deepening thought, that is "the third path" : financial repression.
但金融深化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后,金融深化理论面临着挑战,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金融深化的发展思路,即"第三条道路":金融约束,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必由之路。
6)  Third way
第三条道路
1.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ird way" Values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时代背景透析
2.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Third way" values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探析
3.
The "third way" values are the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ccess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 of social democracy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是在继承发展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型的结果。
补充资料:伯恩施坦,E.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1850年1月6日生于柏林一个火车司机之家。1866年中学肄业任银行职员直至1878年。1862~1880年受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影响,成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学生时代他崇拜伯父、自由主义者A.伯恩施坦和激进民主主义者J.雅科比,曾组织过"乌托邦"讨论俱乐部。1872年初听过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A.倍倍尔的讲演,敬佩该党反对普法战争的立场。同年4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受K.E.杜林等人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影响,特别赞赏杜林的《国民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批判史》和《国民经济学与社会经济学教程》,曾就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向杜林登门求教。1874年参加科堡代表大会,赞成同拉萨尔派"求得谅解",以便尽快实现两派合并。次年作为爱森纳赫派代表参加在哥达召开的两派合并预备会议,主张对拉萨尔派让步。1878年阅读F.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后才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所了解,逐步疏远杜林。同年底辞职到瑞士洛迦诺担任改良主义者K.赫希伯格的私人秘书。1879年初与赫希伯格、K.A.施拉姆结成"苏黎世三人团",要求党放弃革命目标,遭到K.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1880年12月伯恩施坦随同倍倍尔到伦敦向马克思、恩格斯表示悔过。
  
  1881~1895年,伯恩施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1881年初起,负责主编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发表过多篇受到恩格斯称赞的文章。该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普鲁士反动政府对社会主义的抨击、争取群众等方面发挥了好作用。1888年 5月,因受瑞士政府迫害,随该报编辑部从苏黎世迁往伦敦。此间定期出席费边社集会,受到该团体改良主义影响。1890年 9月德国政府的《《社会党人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完成历史使命而停刊。原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于1891年在柏林复刊。伯恩施坦任该报驻伦敦记者和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固定撰稿人。发表过一些好文章。1893年 7月底恩格斯立遗嘱时,把全部手稿和书信遗赠伯恩斯坦和倍倍尔,并把伯恩施坦作为遗嘱执行人之一。此时,他已热衷于琐事,并开始发表文章赞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宣传同资产阶级"妥协"。
  
  1896年以后,他逐渐成为修正主义者。1895年 8月恩格斯逝世后,他为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发展新情况所迷惑,从1896年10月~1898年6月,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在《新时代》发表6篇文章,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99年3月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3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此书成为修正主义代表作,以后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他自诩为"修正主义分子"。伯恩施坦主义得到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机会主义者的赞许,他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鼻祖和靠山。1900年辞去《新时代》工作,转为机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月刊》撰稿。1901年返回德国。从1902年起,多次当选议会议员。多次出席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鼓吹议会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殖民政策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在议会中投票支持政府的战争拨款。1915年又转向中派立场,宣扬社会和平主义。1917年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一度出任社会民主党政府财政部部长助理(到1919年 2月14日)。1919年重新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20~1928年当选魏玛共和国议会议员。1921年参与起草机会主义的党纲,用以代替爱尔福特纲领。后出版《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192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924)、回忆录《社会民主党的学习年代》(1928)、自传《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等,继续歪曲马克思主义、为修正主义辩护,攻击布尔什维主义和苏维埃政权。В.И.列宁斥之为无产阶级的叛徒。晚年日益孤立和孤独,一度欲自杀。1932年12月18日病死于柏林。
  
  

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三联书店,北京,1966。
   瞿季木:《伯恩施坦》,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