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古迹之能大面积留存,也许就因其位置坐落于左江下游,而且还是三面环江(即左江、右江、邕江)。这三道江水,除造就奇美景色,也同时形成环绕的屏障。杨美虽与首府南宁距离不远,但往来车次稀落,半途还得下车转换机动大浮台渡江,渡江后更需绕入农村小路,泥巴路并不好走,这些,某程度上都起了点隔离作用。
在南宁旅游册子里,它属于“访古”项目。不过,初时那股新鲜“访古热”似乎逐渐消退了,同车寥寥几位志于观奇的旅客,来到这里发现它竟真是个没车、没市、没娱乐、也没其他休闲的真正老镇,下了看一看兴趣便冷却下来。我想,除非那些真想在几百年苔痕砖头、陈旧院落及阴暗封尘梁柱间寻找时光倒流乐趣的人,不然的话,这个仅有6.5平方公里的长条形江上半岛,不过数百户人家的小镇,除每日班车抵达那一刻有点热闹,大部分岁月还是静如世外的。当然杨美有其风光过往。
左江源于中南半岛越南,右江发自滇贵的云南,邕江更是横贯南宁,在现代交通尚未发达年代,杨美就凭三江水路之利,巅峰岁月时“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不止是个重要转货商埠,更是人文集粹。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从南宁乘船溯探左江。他赞誉杨美沿江风光时写道:“自南宁来,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杨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却无此岸之石态,建溪水激石,亦无此石之奇”。
鼎盛期曾辟八处码头
杨美今天还留下八个建于宋代,嘉庆年间重修的古埠码头。这八个码头分别建在大湾、细湾、湾士、北风湾、南风湾、大鼓湾六个湾上。如今虽只剩渡台遗迹,但当地的渔船及在江边养殖鱼类的渔农仍把这些码头当作生计据点。水上人家住在船上,也住在悠悠一段历史流水之上。
最老一个港口,是明清时代的龙潭码头。据说当年还提供24小时服务,因为尽夜都有商船货舟穿梭其中。今天当人们走下那100多级被磨得铮亮圆滑的石级后,码头整个形就清晰展现眼前,左江流到此处形成一个大湾,堤岸宽敞,江肩水深,仍见往昔气派。
在一个题为“龙潭夕影”的亭子旁,参天古树都是从被岁月裂开的石缝中生长出来,亭前河岸,怪石嶙峋,奇异多姿。亭子柱上有联:“三面皆山霞飞孟志,界空一色夕影龙潭”,繁华虽远了,当地人对杨美处处留下的文采倒仍是一份荣耀。码头不远还有棵数百年仍生机勃勃的老榕树,垂着又密又长的气根,当地人觉得它有灵性,更把愿望纷纷写在红带系于树上。据说系得越高,愿望就越快实现。
不刻意装扮及剥削历史
爱历史的外人看杨美古镇,是在看一个仅有6.5平方公里的空间如何近乎奇迹般保存着数百年记忆。而杨美古镇人民,则是感觉理所当然地延续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光荣。
不过几平方公里大小,就能数出古今历史据点20余处:如建于乾隆元年“形状似个皇帝玉玺”的魁星楼。如临江清代一条街、龙潭码头、黄屋、黄氏庄园、明代大屋、状元桥、古烽火台等等。假如真要为旅游“美容装扮”一番,杨美绝对有“贩卖”条件。但除入镇前游客需购票之外,各处“古迹”其实只是很自然交织在寻常生活。
至多只在建筑门边挂个年代说明牌子,该晒的梅菜仍搁在墙头暴晒,该腌的豆豉仍在阳光下排列着大大酱缸,并没刻意去装扮、粉饰或剥削历史,这才是最难得的。毫不造作就有一种性情真实的美。我去找那间结合了儒、佛、道三教的文庙时,一位妇女正在阳光下赤着双脚踩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