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brew
[英]['hi:bru:] [美]['hibru]
希伯来
1.
Those changes come from Hebrew nation s deeply thinking about wisdom, and they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concept of logos in Greek philosophy and ethical theories in stoicism.
早期的智慧文学既有对古巴比伦宗教哲理诗的借鉴,也有对古埃及教谕文学的吸收;后期的智慧文学中对"智慧"的思考实现了由知性范畴向伦理范畴、由现象论向本体论的转化,这一转化既与希伯来民族对智慧本身的进一步思考相关,也与希腊哲学中逻各斯概念的影响和斯多葛学派的伦理理论的影响有关。
2.
The essence of blending between Greece s civilization and Hebrew s civilization is meeting, colliding , compromising and combining between Greece s culture of reason and Hebrew s culture of divinity.
两希文明的融合的实质是希腊的理性文化与希伯来神性文化的相会、碰撞,妥协和结合。
2) Hebrew law
希伯来法
1.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and the religious doctrine request,clearer provisions of civil conduct have been constituted in Hebrew law,in which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e fairer and the civil law spirit is more noticeable.
希伯来法作为古代东方法中较有影响的一支法律体系,颇为现代人所忽视。
3) Hebrews
[英]['hi:bru:z] [美]['hibruz]
希伯来人
1.
A Study of the Marriage of the Ancient Hebrews in the Old Testament;
《旧约·圣经》中古代希伯来人的婚姻
5) Hebrew
[英]['hi:bru:] [美]['hibru]
希伯来语
1.
Translation played such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that it may be fairly said that without translation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full convergence of the Greek and Hebrew cultures and ultimately no Bible and Christianity itself.
因此,通过对基督教兴起的历史背景,基督教经典产生过程中从希伯来书面语到希腊语的笔头翻译以及从阿拉米口头语到希腊语的口头翻译,一些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词汇乃至句子之音译为希腊语的情形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可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补充资料:古代希伯来文学
希伯来人是闪米特族的一支。原在两河流域游牧,公元前15、14世纪时侵入迦南,征服并同化当地居民。在腓尼基的影响下,创造了希伯来文字,开始产生文学。公元前12世纪,从地中海东部的岛上侵入一支新的强敌,腓力斯(一译非里斯提)人占据了迦南地区的几个设防城市,把迦南地区改名为"巴勒斯坦",意思是"腓力斯人的土地"。希伯来人对腓力斯人的战争十分频繁艰苦,成了希伯来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同时也促进内部各部落的团结,尽快建立统一的王国。公元前11世纪时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推扫罗为第一任国王(公元前1028~公元前1013在位)。扫罗死后,由大卫继位(公元前1013~公元前 973),国势强盛,把腓力斯人赶出国境,控制了从腓尼基到埃及的商队大道,奴隶制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兴盛。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公元前973~公元前933)被称为黄金时代。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以色列与犹太(公元前 922),互相残杀。反映在文学作品里,特别是"先知书"里,"先知"们不断揭发、控诉富人欺压穷人的现象和社会风气堕落的情况。
公元前 722年,亚述摧毁了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俘虏了国王及大批臣民。以色列王国遂告灭亡。150年之后,犹太王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并把它付之一炬,同时掳去王公贵族、军队、手工业者、建筑师和男女歌唱家等5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是犹太人的大灾难,但在文化上却起了刺激、促进的作用。在文学上,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发展,产生了泼辣的先知文学;在宗教上完成了一神的犹太教教义和教规。这时期还编纂了他们的"圣经"──法典,吸收了一些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希伯来文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公元前 538年,巴比伦被波斯所灭。"巴比伦之囚"也随着归波斯人统治。波斯王居鲁士决定释放被囚的犹太人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在波斯统治下的100多年中,希伯来文学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 334年,马基顿的亚力山大东征,占领了西亚广大的区域。希伯来文学又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64年,罗马的庞培东征,犹太又沦为它的属国。公元70年,在抗罗战争中,重建的耶路撒冷又毁于炮火。从此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古代希伯来政治、文化的历史也从此结束。
古代希伯来文学中著名的作品,是希伯来的《圣经》。它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编纂,直至公元1世纪时完成。后基督教徒把它编为《旧约全书》和《次经全书》。
《旧约全书》共39卷,编纂的体例是分为经律、历史、诗文、先知 4部分(犹太教圣经原算24卷,分为经律、先知、圣著 3部分,史书放在先知部分内。他们把12小先知算一卷,《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算一卷,《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等书的上、下卷都算一卷)。
经书即《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这部分成书最早,公元前 444年就被确定为圣经。内容有最早的歌谣,如《拉麦之歌》、《掘井歌》;有创造天地、乐园禁果、洪水方舟等神话和亚伯拉罕、以扫、雅各、约瑟、摩西等人的传说。《创世记》中有很多神话传说,尤以约瑟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出埃及记》是一部英雄史诗,叙述摩西组织以色列族人逃脱埃及人的奴役,在沙漠中流徙的情景。《利未记》和《民数记》写旷野中苦斗的生活。《申命记》写摩西在约旦河东岸向民众演讲,宣布神的法纪。《申命记》是五经中成书最晚的一卷(约公元前 6世纪),从中可以看出希伯来散文的修辞技巧。
历史书计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10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 600至公元前 300年之间。《约书亚记》写渡河征服迦南的经过。《士师记》是"士师时代"与强邻战斗的英雄史传。《撒母耳记》上、下两卷写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写扫罗和大卫两个开国元勋的事迹。《列王记》上、下两卷写大卫以后列王的故事,对所罗门时代的繁华,描写十分详细。《历代志》是后出的希伯来民族的通史,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复国重建时期领导人物的传记。这些史书中有许多部分显示了希伯来散文的特色:简洁、生动,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故事和诗歌插曲。
先知书是希伯来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先知们在社会面临危机之际,大声疾呼,发表政论或诗歌作品以斥责富人的残暴、官僚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富有不怕牺牲的殉道精神。马克思所说的"旧约全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就是指先知书的特点。如阿摩司在以色列国灭亡之前30年所写《阿摩司书》,警告有亡国的危险;耶利米也因直言谏诤而多次监禁,后见君臣大批被囚而作著名的《哀歌》。《哈巴谷书》写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凶暴而贪得无厌,斥责强国蹂躏弱小。《以赛亚书》谴责社会风气的堕落,又给苦难中的人民以希望。
《旧约》中的诗文部分以诗歌、小说为主,也有戏曲、牧歌。《诗篇》是抒情诗集,收 150篇诗,多数是合乐的。相传为大卫所写,其实不是一人之作,有些是几百年后"巴比伦之囚"的悲歌。《雅歌》是抒情的牧歌,公元前 2世纪时的作品,在《旧约全书》中是最晚出的,受希腊牧歌的影响,并且没有宗教的情味。希伯来的哲学诗集被称为"智慧书",其中《箴言》一书集民间谚语之大成;《传道书》中则以优美的文笔反映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约伯记》是一出雄大的哲学剧曲,探讨好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反对当时流行的现世报应说。《耶利米哀歌》5首,哀亡国之痛,作自我忏悔,含有复国新生的希望。此外,先知书中的《以赛亚书》、《以利米书》、《何西亚书》、《阿摩司书》、《哈巴谷书》、《弥迦书》等,都是用诗歌的形式写成;经、史类的书中也载有不少诗歌。
希伯来的小说产生较晚,公元前4世纪初才有第1部小说《路得记》,取材于 700年前士师时代的故事,反映复国时期的生活。写一个异族女子路得和本族农民波阿斯相恋成亲。反对当时的领导人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狭隘的民族思想。《约拿书》作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主题也是反对狭隘的民族思想。《以斯帖记》作于公元前 168至公元前165年间,写两个希伯来人在波斯朝廷中为本民族进行斗争的故事,用以鼓励希伯来人反抗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残酷迫害。与此同时出现的《但以理书》,用想象中的幻境,借历史上亡国之君艰难复国的故事,以激励处于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希伯来人的斗争。恩格斯指出这部小说的作者通过但以理之口说出"关于波斯、马其顿的世界统治的兴衰和罗马的世界统治开始的预言",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接受最后关于以色列人会克服一切苦难,终将胜利的预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54页)。
《次经》或译《经外经》,14卷,写作年代较晚,未能编入希伯来《圣经》;但在基督教希腊文的《旧约》译本中包括了这些作品,拉丁文译本是从希腊文本转译的,所以天主教《圣经》中也包含《次经》。《次经》各卷的原文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两种。《以斯特拉》上下卷、《犹滴传》、 《便西拉智训》、 《苏撒娜的历史》、《巴录书》的上半卷、《耶利米书信》和《玛喀比传》上卷等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其余的《所罗门智训》、《以斯帖补篇》、《但以理补篇》、《巴录书》下半、《玛拿西祷文》和《玛喀比传》下卷等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多比传》据说原文是希伯来文, 已散佚,只存希腊文本。《犹滴传》写女英雄巧杀敌将的故事。《苏撒娜的历史》揭露贪赃枉法的审判官,赞扬富有正义感而勇敢机智的青年法官。《玛喀比传》写苦难深重的民族获得独立的故事;它的上、下两卷用两种不同语文写成,内容近似,而繁简各异。《所罗门智训》是哲学文集,深受希腊斯多葛派思想的影响,为守旧的希伯来人所不喜爱,而文字则颇美丽。《以斯特拉》下卷属于"启示文学"。自《但以理书》问世以后,在公元前后 125年内,未经采录在《次经》中而流传的启示文学作品有《以诺书》、《巴录启示录》、《彼得启示录》、《摩西升天》、《所罗门诗篇》、《以赛亚升天》等所谓"伪经"。
古希伯来文学作品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生活。除少数外,都充斥着一神的犹太教思想,并富于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的色彩。
参考书目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1947。
R.G.Moulton,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I.Feuer and A.Eisenberg,Jewish Literature Since the Bible. Cincinnati, 1941.
公元前 722年,亚述摧毁了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俘虏了国王及大批臣民。以色列王国遂告灭亡。150年之后,犹太王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并把它付之一炬,同时掳去王公贵族、军队、手工业者、建筑师和男女歌唱家等5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是犹太人的大灾难,但在文化上却起了刺激、促进的作用。在文学上,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发展,产生了泼辣的先知文学;在宗教上完成了一神的犹太教教义和教规。这时期还编纂了他们的"圣经"──法典,吸收了一些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希伯来文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公元前 538年,巴比伦被波斯所灭。"巴比伦之囚"也随着归波斯人统治。波斯王居鲁士决定释放被囚的犹太人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在波斯统治下的100多年中,希伯来文学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 334年,马基顿的亚力山大东征,占领了西亚广大的区域。希伯来文学又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64年,罗马的庞培东征,犹太又沦为它的属国。公元70年,在抗罗战争中,重建的耶路撒冷又毁于炮火。从此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古代希伯来政治、文化的历史也从此结束。
古代希伯来文学中著名的作品,是希伯来的《圣经》。它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编纂,直至公元1世纪时完成。后基督教徒把它编为《旧约全书》和《次经全书》。
《旧约全书》共39卷,编纂的体例是分为经律、历史、诗文、先知 4部分(犹太教圣经原算24卷,分为经律、先知、圣著 3部分,史书放在先知部分内。他们把12小先知算一卷,《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算一卷,《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等书的上、下卷都算一卷)。
经书即《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这部分成书最早,公元前 444年就被确定为圣经。内容有最早的歌谣,如《拉麦之歌》、《掘井歌》;有创造天地、乐园禁果、洪水方舟等神话和亚伯拉罕、以扫、雅各、约瑟、摩西等人的传说。《创世记》中有很多神话传说,尤以约瑟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出埃及记》是一部英雄史诗,叙述摩西组织以色列族人逃脱埃及人的奴役,在沙漠中流徙的情景。《利未记》和《民数记》写旷野中苦斗的生活。《申命记》写摩西在约旦河东岸向民众演讲,宣布神的法纪。《申命记》是五经中成书最晚的一卷(约公元前 6世纪),从中可以看出希伯来散文的修辞技巧。
历史书计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10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 600至公元前 300年之间。《约书亚记》写渡河征服迦南的经过。《士师记》是"士师时代"与强邻战斗的英雄史传。《撒母耳记》上、下两卷写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写扫罗和大卫两个开国元勋的事迹。《列王记》上、下两卷写大卫以后列王的故事,对所罗门时代的繁华,描写十分详细。《历代志》是后出的希伯来民族的通史,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复国重建时期领导人物的传记。这些史书中有许多部分显示了希伯来散文的特色:简洁、生动,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故事和诗歌插曲。
先知书是希伯来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先知们在社会面临危机之际,大声疾呼,发表政论或诗歌作品以斥责富人的残暴、官僚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富有不怕牺牲的殉道精神。马克思所说的"旧约全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就是指先知书的特点。如阿摩司在以色列国灭亡之前30年所写《阿摩司书》,警告有亡国的危险;耶利米也因直言谏诤而多次监禁,后见君臣大批被囚而作著名的《哀歌》。《哈巴谷书》写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凶暴而贪得无厌,斥责强国蹂躏弱小。《以赛亚书》谴责社会风气的堕落,又给苦难中的人民以希望。
《旧约》中的诗文部分以诗歌、小说为主,也有戏曲、牧歌。《诗篇》是抒情诗集,收 150篇诗,多数是合乐的。相传为大卫所写,其实不是一人之作,有些是几百年后"巴比伦之囚"的悲歌。《雅歌》是抒情的牧歌,公元前 2世纪时的作品,在《旧约全书》中是最晚出的,受希腊牧歌的影响,并且没有宗教的情味。希伯来的哲学诗集被称为"智慧书",其中《箴言》一书集民间谚语之大成;《传道书》中则以优美的文笔反映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约伯记》是一出雄大的哲学剧曲,探讨好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反对当时流行的现世报应说。《耶利米哀歌》5首,哀亡国之痛,作自我忏悔,含有复国新生的希望。此外,先知书中的《以赛亚书》、《以利米书》、《何西亚书》、《阿摩司书》、《哈巴谷书》、《弥迦书》等,都是用诗歌的形式写成;经、史类的书中也载有不少诗歌。
希伯来的小说产生较晚,公元前4世纪初才有第1部小说《路得记》,取材于 700年前士师时代的故事,反映复国时期的生活。写一个异族女子路得和本族农民波阿斯相恋成亲。反对当时的领导人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狭隘的民族思想。《约拿书》作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主题也是反对狭隘的民族思想。《以斯帖记》作于公元前 168至公元前165年间,写两个希伯来人在波斯朝廷中为本民族进行斗争的故事,用以鼓励希伯来人反抗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残酷迫害。与此同时出现的《但以理书》,用想象中的幻境,借历史上亡国之君艰难复国的故事,以激励处于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希伯来人的斗争。恩格斯指出这部小说的作者通过但以理之口说出"关于波斯、马其顿的世界统治的兴衰和罗马的世界统治开始的预言",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接受最后关于以色列人会克服一切苦难,终将胜利的预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54页)。
《次经》或译《经外经》,14卷,写作年代较晚,未能编入希伯来《圣经》;但在基督教希腊文的《旧约》译本中包括了这些作品,拉丁文译本是从希腊文本转译的,所以天主教《圣经》中也包含《次经》。《次经》各卷的原文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两种。《以斯特拉》上下卷、《犹滴传》、 《便西拉智训》、 《苏撒娜的历史》、《巴录书》的上半卷、《耶利米书信》和《玛喀比传》上卷等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其余的《所罗门智训》、《以斯帖补篇》、《但以理补篇》、《巴录书》下半、《玛拿西祷文》和《玛喀比传》下卷等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多比传》据说原文是希伯来文, 已散佚,只存希腊文本。《犹滴传》写女英雄巧杀敌将的故事。《苏撒娜的历史》揭露贪赃枉法的审判官,赞扬富有正义感而勇敢机智的青年法官。《玛喀比传》写苦难深重的民族获得独立的故事;它的上、下两卷用两种不同语文写成,内容近似,而繁简各异。《所罗门智训》是哲学文集,深受希腊斯多葛派思想的影响,为守旧的希伯来人所不喜爱,而文字则颇美丽。《以斯特拉》下卷属于"启示文学"。自《但以理书》问世以后,在公元前后 125年内,未经采录在《次经》中而流传的启示文学作品有《以诺书》、《巴录启示录》、《彼得启示录》、《摩西升天》、《所罗门诗篇》、《以赛亚升天》等所谓"伪经"。
古希伯来文学作品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生活。除少数外,都充斥着一神的犹太教思想,并富于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的色彩。
参考书目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1947。
R.G.Moulton,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I.Feuer and A.Eisenberg,Jewish Literature Since the Bible. Cincinnati, 194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