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奥斯曼帝国战争
1)  Ottoman Imperial Wars
奥斯曼帝国战争
1.
Ottoman Imperial Wars and the Formative Years of European Modern Nation-State System;
奥斯曼帝国战争与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
2)  The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1.
The Ottoman Empire had not been deprived of its sovereignty after a long-time s permeating and invading from the Great Powers,but the involvement in the First World War had not only led to its collapse,but also changed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East.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2.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of their internal problems and cultures respectively.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既重史实又重分析的原则,对十八、十九奥斯曼帝国与欧洲的文化关系进行研究。
3)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1.
Diplomacy Choices and Policy Changes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与政策转变
2.
In the Ottoman Empire,slave mainly divided to military slave,in.
在奥斯曼帝国,奴隶主要分为军事奴隶、家内奴隶和农业、手工业奴隶。
3.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War I, Britian adjusted his Middle East Policies: Before the World War I, Britain kep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sian Ottoman Empire, and only defined his influencial area at the brim of the empire, su.
在一战初期,英国的中东政策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在战前英国坚持亚洲土耳其的完整,其触动地区仅限于一些帝国的边缘地带,如塞浦路斯、埃及及波斯湾地区;一战爆发和土耳其参战后英国政府一度考虑改变土耳其的政治形式,以维持土耳其,这一点在《德邦森报告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1915年秋中东战局恶化后,阿拉伯人在英国战略构想中地位上升,英国开始考虑以阿拉伯帝国代替奥斯曼帝国来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并同阿拉伯人进行了实质性的接触。
4)  Osman Turkey Empire
奥斯曼土耳帝国
5)  culture of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文化
6)  The government of the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的政府
补充资料:于斯曼,J.-K.
      法国小说家。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法国人。中学毕业后,在法学院修业两年。1868年进法国内政部工作,直至1898年退休。于斯曼的文学活动分两个时期,前期他是自然主义的拥护者,后期是现代派的先锋。在被称为自然主义宣言的以左拉为首所编的《梅塘晚会》(1880)六人集里,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背上背包》,写他在普法战争中短期的行伍生活。自然主义时期中的作品有《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1878)、《华达尔姊妹》(1879)、《巴黎速写》(1880)、《同居生活》(1881)、《浮沉》(1882)等。这些作品内容颇多涉及饮食男女,对官能感受的追求,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肮脏猥亵的情节中有时表露出极其突出的"黑色幽默"。在艺术上观察精细,形象逼真,墨重色浓,具有佛兰德画派的特色。1884年出版的《逆流》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主人公德艾散特断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永远远离自然和现实生活,他嗜读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象征主义先驱的作品,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完全人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从此,于斯曼的创作转入后一阶段。1891年出版的《在那儿》,主角杜达尔发觉自然主义走进了一个堵死了的隧道,他认为他个人只有转向神秘才有出路。1895年发表的《上路》是作者皈依天主教的开始,随后发表的《大教堂》(1898)和《献身修道院的俗人》(1903),表达了他对天主教的神秘和象征的憧憬以及他在修道院的生活。
  
  于斯曼的画评《现代艺术》(1883)和《某些画家》(1889)表现出他独具慧眼的鉴赏力。德加、塞尚、萨洛等当代名画家在成名之前,他就给予很高的评价。
  
  1903至1907年,于斯曼曾任龚古尔学院第一届主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