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side outside policy
内外政策
1.
The Qu ja research——And argument Qu dynastyInside outside policy;
麹嘉考——兼论麹氏王朝的内外政策
2) adjust domestic and abroad policy
调整内外政策
3) policy contents
外交政策内容
4) Foreign policy
外交政策
1.
Analysis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the century;
夹缝中求生存——21世纪朝鲜外交政策新特点分析
2.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y on Indonesia s Foreign Policy;
印尼外交政策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3.
Allied foreign policy of Delcass before first World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尔卡塞的联盟外交政策
5) foreign policies
外交政策
1.
It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Bush administration s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its first term,especially after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mainly in the US-EU relations,the Asia-Pacific area,and the Middle East.
新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9。
2.
The author pinpoints this 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foreign policies and then explores four important effects of ideology on foreign policies.
在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主体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实践性,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认知功能、规范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和目标功能。
3.
We can see the cognition to the outside of ruling class was more liberal from positive and open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Tang Dynasty,but this cognition was multi-limiting,and often mixed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tribes in the east" of feudal emperors to minority nationality,and often showed an equivocal and wavering attitude in the foreign affairs.
从唐朝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比较开明的对外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是有多种局限性的,往往搀杂着封建帝王对待少数民族的“华夷之辨”意识,并在涉外事件中常常表现出模棱两可的动摇态度。
6) foreign trade policy
外贸政策
1.
The Impact of Foreign Trade Policy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外贸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2.
At last,for the adjustment of China s existing foreign trade policy,thi 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 d suggestions which include:transforming from export -oriented economy to inward -looking development .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调整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思路和具体建议: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进口与出口相协调,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相协调,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构建适度保护的外贸政策。
3.
During 1930s and 1940s, historic change taking place in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of U.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外贸政策发生了从保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历史性变化。
补充资料:内外均衡论与政策配合说
内外均衡论与政策配合说
【内外均衡论与政策配合说】吸收分析法用以阐述如何采用政策搭配以同时达到一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内部均衡是指实现一个较高的总需求与就业水平,这个水平避免了带来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去常把这一概念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后来,在1958年出现了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替代的关系,这导致内部均衡的概念重新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最优点。在10年后,出现了E.费尔普斯和M·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在长期内仅有自然失业率能够维持下去,在通货膨胀预期很高时,人们必须接受相当水平的失业率以避免通货膨胀加速或缓和通货膨胀,因为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已上移到更高的水平。这样,内部均衡或多或少地成为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了。较为公认的内部均衡的定义是,伴随着谨慎控制的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时的状态。根据J.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外部均衡就是非贸易商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不均衡意味着贸易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因而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竟争力rp*/p’太BB借求过翻 图3一20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给,也就是总吸收超过意收入。为了研究一个国家需要选择何种政策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吸收分析法采用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W·D索尔特和T.斯旺相互独立提出的图示(见图3一20)。 图3一20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纵轴表示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认为它与实际汇率rP*/P相一致(其中:为汇率,p和p‘分别为国内外物价水平)。内部均衡曲线IB的主要特征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理由是,随着吸收的减少,国际竞争力甲‘/p将增强,反之,吸收的增加会导致国际竞争力rp*/p的下降。在内部均衡曲线的左方存在着需求不足或者失业;在内部均衡曲线的右方,即IB曲线的右方,存在着需求过剩。外部均衡曲线阳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其位置的确定与下列事实有关:假设吸收因政策变化而增加,根据乘数分析吸收增加将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须改变支出的构成,使其有利于国内产品,亦即使货币贬值来抵消吸收的增加。外部均衡曲线因之向上倾斜,逆差位于邓曲线的右方,顺差位于其左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