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冷漠行为论
1)  behavioral viewpoints of political apathy
政治冷漠行为论
2)  comprehensive viewpoints of political apathy
政治冷漠行为-心理论
3)  psychological viewpoints of political apathy
政治冷漠心理论
4)  political indifference
政治冷漠
1.
Otherwise,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exists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nations,the political indifference would not have emerged.
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具有较为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但这种存在并不必然意味着政治民主也是存在的,事实上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否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政治参与的条件下,就不可能形成政治冷漠现象了。
2.
The political indifference phenomena which exist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rchenemies to our country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s.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敌;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传统的政治文化,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等宏观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存在等群体问题;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改善政治参与制度,加强国情教育等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
3.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several non-ration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rumor, political grumbling, political unreason, political indifference,etc.
 当代中国在其发展政治参与和创建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始终受到政治谣言、政治牢骚、政治狂热和政治冷漠等非理性政治参与的严重掣肘。
5)  political apathy
政治冷漠
1.
A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Chinese Farmers Political Apath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Village Election and Its Measures;
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中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及对策
2.
Political Apathy in Rural Election;
村级选举中的村民政治冷漠
3.
In the country of China nowadays,although the whole political diathesis of villagers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political apathy still exits due to various factors.
政治冷漠,是一个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概念,即在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中表现出消极的政治态度,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的冷漠和不关心。
6)  On the Civilization of Political-Deeds
论政治行为文明
补充资料: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20世纪6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的一种政治学革新思潮和运动。它以批评、修正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政治学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加强应用性研究为要旨。因与行为主义政治学密切联系而得名。代表人物有D.伊斯顿、G.格雷厄姆、G.卡瑞尔、E.桑道斯、J.普莱福德等。
  
  20世纪6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美国国内反对侵越战争、反对贫困和种族歧视的斗争浪潮日益高涨,行为主义政治学对这种现实无力解释,暴露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缺陷。美国政治学界在"新左派"运动和"反文化"思潮影响下,纷纷抨击行为主义政治学。一批青年政治学者组成"新政治科学核心小组",以表示他们对现存的政治学理论的不满。1969年,新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伊斯顿发表题为《政治学的新革命》的就职演说,标志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以现象学认识论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客观存在于人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行为主义的所谓"价值祛除"不过是掩盖其保守主义倾向。政治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评价问题上持中立态度,不能将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政治学研究应着重"关于统治目标的系统的考察",注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肯定"规范"在经验政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与迫切性,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批评行为主义政治学局限于抽象的分析和描述,使政治学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强调政治学必须关心人类所处的环境,关心社会政治问题,注重政治和社会目标与行为的关联。呼吁政治学者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特殊知识付诸改造社会的实际行动,即政治学要"政治化"。针对行为主义政治学"宁可错误,也不可含混不清"的口号,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倡"宁可含混不清,也不可于世无补",指责行为主义政治学过分注重方法与技术的精确,狂热地追求科学主义,忽视了政治学存在的意义;认为实质性的内容比高深严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更为重要,提倡政治学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价值和科学方法的结合。在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推动下,欧美政治学逐渐向政策科学过渡,运用决策分析、理性抉择、博弈论、政治心理学等方法研究可行的公共政策。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自诩为"取向未来的革命",是"理智与道德觉悟的运动",它并不完全否定行为主义政治学,只是在研究方向与内容上对行为主义政治学加以修正,赞同行为主义政治学要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并在以下两点上与行为主义政治学意见一致:所有与政治有关的事物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对同政治有关的问题作出概括性的论述。行为主义政治学并不是一个发展完善的学说或流派,内部意见也不尽一致,但基本方向为伊斯顿所称,要使政治学变得"更有创造性和更富有想象力"。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有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趋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