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宗庙祭祀之礼
1)  the ceremony of sacrificing ancestors
宗庙祭祀之礼
2)  the ancestral shrine sacrifice
宗庙祭祀
1.
Each of the mausoleum sacrifice and the ancestral shrine sacrifice was the important fashion of ancestors sacrifice during the Han Dynas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usoleum sacrifice was on the base of the ancestral shrine sacrifice.
:两汉是祖先祭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陵寝祭祀方式逐渐发展成熟 ,成为与宗庙祭祀并行的又一种祖先祭祀方式。
3)  inner-temple sacrifice
内庙祭祀
4)  the sacrifice in the Wu Temple
武庙祭祀
1.
Tongshan had been a military community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sacrifice in the Wu Temple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oldiers\' identity.
铜山明代伊始为一军户社区,武庙祭祀主要与军人的职业身份密切相关;之后武庙的信仰圈、祭祀圈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5)  religious rites
宗教祭祀
1.
These poems are farming poems,but they are also poems on religious rites.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6)  the system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and ancestors
郊庙祭祀体系
补充资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太庙正殿

  除殷墟、二里头、周原有可能为宗庙的遗址外,较为明确的遗址,应为西安汉长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遗址有十一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门;院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每组边长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当大。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法,大约是当时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

  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进入太庙区。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用常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的成功经验。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适成对比。

太庙井亭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重檐庑殿,与太和殿同属第一级而尺度稍逊。殿内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龙椅上,代表生人。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牌位以西为上,分昭穆而列,平日则存于殿后寝宫。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为“祧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