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supervisory system of multinational banks
跨国银行监管法制
1.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n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funded Banks and The Rules for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n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funded Banks which took effect recently,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supervisory system of multinational banks in China.
本文以新近出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跨国银行监管法制①的现状,重点对跨国银行准入及经营的法律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及国际跨国银行监管的有益规则和先进做法,为完善我国跨国银行监管法制提出若干意见。
2.
Following the lead of other countries′ successful legislation and advanced implementation,the supervisory system of multinational banks of China should be reconsidered and perfected.
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及国际跨国银行监管的有益规则和先进做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跨国银行监管法制。
2) cross-border banking supervision
跨国银行监管
1.
So,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system, the cross-border banking supervision should be developed.
因此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必须在传统监管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跨国银行监管,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3) banking regulation supervisory
银行法制监管
1.
New capital agreement reflects new ideal of banking regulation supervisory.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影响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新资本协议透出银行法制监管的新理念。
6) multinational bank
跨国银行
1.
The Game Theiry Analysis of Investment Pattems of Multinational Banks-A View of the Developing Host Countries;
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视角
2.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on the Waves of Multinational Banks Development;
跨国银行发展浪潮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3.
The networks of the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bank organizations in China;
世界跨国银行网络与我国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分布
补充资料:跨国银行
一般指以本国为基地、跨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为主的资本主义大银行。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控制的地位。它们多数属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是当代国际货币运动的主要承担者。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这些银行无论在地区分布上或者在经营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不同。"跨国银行"这个名称也是6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的。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起源于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商人,银行的跨国经营则是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商人就曾充当了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的国际银行业务则是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扩大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增长而开展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等都在国外,特别是在所属殖民地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以推动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宁说:"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列宁选集》第2卷,第78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成了超级大国,英、法等国相对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原来为宗主国垄断的封闭市场走向开放,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与此同时,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交通电讯的飞跃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增长,国际金融活动也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银行就是适应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而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重要角色的。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银行网的形成,是进入6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战后初期,西欧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无力对外扩张;到60年代,许多银行才走向国际化。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形势下,英、法等国原殖民地银行有的退出,有的改组,有的被新独立的国家实行国有化了;而美国的银行鉴于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经营的失利,直到50年代后期才大举向海外扩张;联邦德国和日本由于战败损失,也是在60年代才重建国外分支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银行网已密布于资本主义世界。据1980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1975年和1978年经营存款并在五个和五个以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分支附属机构的跨国银行有84家,其中美国22家,英国、日本各10家,法国7家,联邦德国、加拿大各5家,意大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各4家,比利时、瑞士、荷兰各3家,另有8个国家和地区各有1家。这84家银行1978年在国外共有分支行附属机构4333个,其中46%分布在发达国家,5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少。分支行和附属机构最多的是美国三家银行,即美洲银行公司、城市银行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公司,它们的国外分支附属机构均在200家以上。
战后各国跨国银行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他发达国家的银行活动主要局限于较大的金融中心。进入70年代后,西欧经济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的银行也都极力开展国际银行业务向外扩张,与美国银行激烈地争夺市场,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个主要势力集团。近十年来显著的变化是美国银行的实力相对下降了,而日本银行的资产额与存款额都有较大的增长。
迅速扩展的原因 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至于直接促使跨国银行在6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①战后工矿业跨国公司积极向国外扩张,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迫切要求银行为它们的跨国经营服务,银行本着"跟随顾客的原则",必然要扩大其海外营业网,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并可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②1958年西欧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在国际间恢复了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转移,随之出现了欧洲美元市场,到60年代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而且逐步扩大到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远东地区,积聚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量的货币资本,吸引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加,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这类业务的"欧洲银行"。③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少数原有的金融中心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中心。这些都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和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从事国际垄断竞争活动的据点,跨国银行的营业网就是以这些金融中心为重点而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的。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和管理金融机构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鼓励、支持了跨国银行的对外扩张。有些国家的银行在国内经营受到本国法令的限制,在国外则可以逃避管制;有些国家对本国银行开展国外业务给予多方面的资助,有的银行还受政府的委托经办资金调拨业务,或者为了适应海外驻军或对外经济援助的需要而在国外增设分支机构。
主要业务 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战后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已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性金融市场。它们凭着现代化的电讯设备和交通工具,与其他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把重要的金融中心联接起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但当前还是少数国家的少数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控制的地位,它们通过多种渠道,攫取丰厚的利润,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中间剥削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它们通过资本的借贷活动把金融资本的统治关系伸向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一支重要力量。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起源于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商人,银行的跨国经营则是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商人就曾充当了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的国际银行业务则是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扩大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增长而开展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等都在国外,特别是在所属殖民地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以推动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宁说:"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列宁选集》第2卷,第78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成了超级大国,英、法等国相对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原来为宗主国垄断的封闭市场走向开放,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与此同时,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交通电讯的飞跃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空前增长,国际金融活动也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银行就是适应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而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重要角色的。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银行网的形成,是进入6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战后初期,西欧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无力对外扩张;到60年代,许多银行才走向国际化。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形势下,英、法等国原殖民地银行有的退出,有的改组,有的被新独立的国家实行国有化了;而美国的银行鉴于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经营的失利,直到50年代后期才大举向海外扩张;联邦德国和日本由于战败损失,也是在60年代才重建国外分支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银行网已密布于资本主义世界。据1980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1975年和1978年经营存款并在五个和五个以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分支附属机构的跨国银行有84家,其中美国22家,英国、日本各10家,法国7家,联邦德国、加拿大各5家,意大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各4家,比利时、瑞士、荷兰各3家,另有8个国家和地区各有1家。这84家银行1978年在国外共有分支行附属机构4333个,其中46%分布在发达国家,5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少。分支行和附属机构最多的是美国三家银行,即美洲银行公司、城市银行公司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公司,它们的国外分支附属机构均在200家以上。
战后各国跨国银行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他发达国家的银行活动主要局限于较大的金融中心。进入70年代后,西欧经济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的银行也都极力开展国际银行业务向外扩张,与美国银行激烈地争夺市场,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三个主要势力集团。近十年来显著的变化是美国银行的实力相对下降了,而日本银行的资产额与存款额都有较大的增长。
迅速扩展的原因 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至于直接促使跨国银行在6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①战后工矿业跨国公司积极向国外扩张,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迫切要求银行为它们的跨国经营服务,银行本着"跟随顾客的原则",必然要扩大其海外营业网,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并可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②1958年西欧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在国际间恢复了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转移,随之出现了欧洲美元市场,到60年代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而且逐步扩大到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远东地区,积聚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量的货币资本,吸引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加,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这类业务的"欧洲银行"。③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少数原有的金融中心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中心。这些都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和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从事国际垄断竞争活动的据点,跨国银行的营业网就是以这些金融中心为重点而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的。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和管理金融机构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鼓励、支持了跨国银行的对外扩张。有些国家的银行在国内经营受到本国法令的限制,在国外则可以逃避管制;有些国家对本国银行开展国外业务给予多方面的资助,有的银行还受政府的委托经办资金调拨业务,或者为了适应海外驻军或对外经济援助的需要而在国外增设分支机构。
主要业务 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战后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已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性金融市场。它们凭着现代化的电讯设备和交通工具,与其他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把重要的金融中心联接起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但当前还是少数国家的少数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控制的地位,它们通过多种渠道,攫取丰厚的利润,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中间剥削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它们通过资本的借贷活动把金融资本的统治关系伸向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一支重要力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