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On the other hand,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has made definite the status of mental produc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enriched the contents,aim and significance of mental production,and further enriched a.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明确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丰富了精神生产的内容、目标和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2.
So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ave and dig village culture including intensifying the support continually inputting new culture element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making good use of the abundant village culture and thoroughly pushing ahead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要进一步做好抢救和发掘整理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输入新的文化因素,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3.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ives definite answers to the connotation,nature and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which ar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human society’s recognition about development,and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发展的内涵、本质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is the inherent demand of the China s building on the whole abetter-off society,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enhancing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ret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arty.
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和政治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2.
To freat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rightlyis an important prior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前提。
3.
"Red Culture"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色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国际形势严峻挑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3)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Building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must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The library with its powerful features and its vitality has established the main role and status in developing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意义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图书馆以其强大的功能及其生命力奠定了它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主要地位与作用。
4) The advanced social culture
先进社会文化
5) socialist culture
社会主义文化
1.
Visual Recurrence of Socialist Culture——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inting of farmers in Hu County;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户县农民画”再释读
2.
Chinese Communist's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Socialist Culture with Founding Fifty Years
建国60年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认识
3.
It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a well-off society to vigorously develop socialist culture.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 Socialism Culture
社会主义文化
1.
From New Democratism Culture to Socialism Culture——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New Democratism Culture;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探析
补充资料: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对私有制经济进行改造,把多种经济成份改造成为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战胜资本主义经济的时期。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需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产生和形成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发展中,新社会的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封建主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它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建立起与业已产生的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为新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扫清道路(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无产阶级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和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才能消灭和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使之巩固和发展,占领社会一切经济阵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对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为这种改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锩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并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告终。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实现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是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为此,无产阶级的国家,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要采取革命手段,没收大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把大资产阶级私人所有和支配的企业,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在工业、交通、银行、贸易等经济领域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牢固地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以保证无产阶级专政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这是无产阶级进一步改造私有制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
无偿地剥夺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是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唯一形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对中小资本家可以实行赎买,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用和平方法逐步地把他们的私营企业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为了实现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还必须把劳动人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对于劳动人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是不能剥夺的,只能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合作化和其他过渡形式,逐步地吸引他们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其中基本的经济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多种经济成份相适应,过渡时期存在着三种主要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强化国家机器,镇压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者的反抗;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巩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地实现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世界上所有国家迟早都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各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等方面的具体条件不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步骤不可能一样,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过渡的措施也是到处都必须适应当前存在的关系;这些措施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和在大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将大不相同"(同前,第2卷,第548页)。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善于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共同规律。在改造私有制经济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时,要采取适应于本国具体条件的有本国特色的形式、方法和步骤,并根据需要与可能来确定过渡时期的长短。脱离本国的具体条件,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
中国的过渡时期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方针与政策。195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平的方法和赎买政策,通过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循序渐进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见中国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把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资本家实行定息制度,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取得了基本胜利(见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农民经济逐步地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是过渡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土地改革以后,立即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觉悟程度,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方式,即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把个体农民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见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同的基本原则,并根据个体手工业的特点,采取了由手工业劳动者从供销方面组织起来的供销合作小组,发展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完全的社会主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和形式(见中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进行的。1953~1957年,中国胜利地进行了以156项大型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见彩图),为顺利地进行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偏差。如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等。但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几亿人口的大国,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是一个伟大历史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而且以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原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尖锐而复杂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不断克服资产阶级的抵抗中向前发展的。把千百年来习惯于小生产的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吸引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和组织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也要经历两条道路的严重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方针与政策,使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革命变革,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从而使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土地上基本确立。
参考书目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需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产生和形成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发展中,新社会的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封建主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它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建立起与业已产生的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为新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扫清道路(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无产阶级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和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才能消灭和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使之巩固和发展,占领社会一切经济阵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对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为这种改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锩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并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告终。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实现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是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为此,无产阶级的国家,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要采取革命手段,没收大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把大资产阶级私人所有和支配的企业,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在工业、交通、银行、贸易等经济领域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牢固地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以保证无产阶级专政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这是无产阶级进一步改造私有制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
无偿地剥夺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是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唯一形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对中小资本家可以实行赎买,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用和平方法逐步地把他们的私营企业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为了实现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还必须把劳动人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对于劳动人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是不能剥夺的,只能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合作化和其他过渡形式,逐步地吸引他们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其中基本的经济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多种经济成份相适应,过渡时期存在着三种主要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强化国家机器,镇压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者的反抗;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巩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地实现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世界上所有国家迟早都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各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等方面的具体条件不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步骤不可能一样,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过渡的措施也是到处都必须适应当前存在的关系;这些措施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和在大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将大不相同"(同前,第2卷,第548页)。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善于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共同规律。在改造私有制经济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时,要采取适应于本国具体条件的有本国特色的形式、方法和步骤,并根据需要与可能来确定过渡时期的长短。脱离本国的具体条件,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
中国的过渡时期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方针与政策。195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平的方法和赎买政策,通过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循序渐进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见中国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把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资本家实行定息制度,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取得了基本胜利(见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农民经济逐步地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是过渡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土地改革以后,立即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觉悟程度,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方式,即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把个体农民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见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同的基本原则,并根据个体手工业的特点,采取了由手工业劳动者从供销方面组织起来的供销合作小组,发展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完全的社会主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和形式(见中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进行的。1953~1957年,中国胜利地进行了以156项大型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见彩图),为顺利地进行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偏差。如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等。但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几亿人口的大国,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是一个伟大历史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而且以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原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尖锐而复杂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不断克服资产阶级的抵抗中向前发展的。把千百年来习惯于小生产的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吸引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和组织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也要经历两条道路的严重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方针与政策,使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革命变革,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从而使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土地上基本确立。
参考书目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