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帝国特惠制
1)  Anglo-American trade negotiation
帝国特惠制
2)  imperial preferential tariff system
帝国特惠关税制
3)  Imperial Preference
帝国特惠关税
4)  Especially Great Empire
特大帝国
5)  emperor Hui
惠帝
1.
Jia Nanfeng,the empress of Emperor Hui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was a person who often brought blame from oth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 ,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 ,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 ,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 (2 91 )到光熙元年 (3 0 6 ) ,长达 1 6年之久。
6)  autocratic empire
专制帝国
补充资料:帝国特惠制
      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互相减免进口税的优待制度。始于1877年加拿大给与英货的减税待遇。继而新西兰(1903),开普殖民地、纳塔尔、奥兰治和德兰士瓦等 4个自治殖民地(1904)和澳大利亚(1907)先后采取同样措施。实行特惠制的目的是巩固英国殖民统治,防止其他国家向帝国市场渗透,促进英国国内经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国的冲击,于是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并日益重视帝国特惠问题。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迫使英国完全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于1932年2月9日公布"进口条例"。按照条例,除有特殊规定者外,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在同年 7月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11个双边协定。主要内容有:英国对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优待;英国限制从帝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以保证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相应享受优惠待遇;对来自英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从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保住了帝国市场,抵挡住美、德的压力。1938年,英国出口到帝国内的货物占出口总额40%,进口则占进口总额的一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治领的民族经济已得到发展,而且英国已抵挡不住美国对帝国市场的冲击,帝国特惠制的作用因而减弱。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关于不得再扩大特惠幅度的规定,对参加1932年会议的自治领都有约束力;而且在以后的谈判中,英国和自治领间还被迫缩小特惠幅度,同时帝国内新独立的一些国家(自治领)则不给英货特惠待遇。但英国仍想维持此制度,遂于1958年改称"联邦特惠制"。1961年及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在谈判中的最大障碍便是联邦特惠制。1971年达成加入欧共体的协议时,英国接受了自1973年 1月1日正式加入时起5年期间作出废除特惠制的条件。1977年底,特惠制宣告结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