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
1)  internal institutions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
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
1.
Based on the angle of institutions,the paper takes internal institutions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本文选取制度视角,以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为分析框架,对马甲村路灯供给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内在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的选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尽管外在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如果缺乏内在制度的配合,将难以通过外在制度有效实施。
2)  external institution
外在制度
1.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new perspective on health reform;
内在和外在制度:审视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视角
3)  external institutions
外在制度
1.
Under the unified distribution system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there is diversity of external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in China.
在中央政府统一供给的制度框架下,各地之间的外在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会出现地区之间外在制度的差异性,一个重在的原因在于各地本来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hange of farmland institutions from the sides of internal institutions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 and to discuss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stitutions change on the basis of pr.
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角度研究农地制度的变迁,探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4)  exterior institution
外在制度
1.
On the variety and diversity of exterior institution innovations;
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2.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exterior institution in a large group is a complicated one.
外在制度在大群体组织中的实施是个复杂的过程。
5)  internal institution
内在制度
6)  internal institutions
内在制度
1.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hange of farmland institutions from the sides of internal institutions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 and to discuss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stitutions change on the basis of pr.
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角度研究农地制度的变迁,探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补充资料:奏折制度
      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因是孤证,而且实物至今尚未发现,故史学界对此有所怀疑。比较确切的是始于康熙朝。因康熙帝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以便互相监视和探听民情,遂有密折文书的出现。密折就是奏折的一种,故史学界大都认为奏折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目前所见世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康熙四十年以后,奏折的使用就比较广泛。至五十年前后,内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抚提镇均可使用奏折。雍正帝继位以后,更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诸臣,对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折先行奏闻,然后再用题本正式奏请批示遵行。于是,奏折作为机密文书遂被普遍使用,成为定制。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又谕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从而使奏折与题本并重。但实际上许多机密要务都是用奏折先行上达,而题本则成了例行公事。因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于取消题本而专用奏折。
  
  清初文书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鋈俗帧<人偾颐埽欣诨实鄹鋈说淖ㄖ贫啦茫实玫狡毡橥乒闶褂谩?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最初主要用作请安致贺,以后逐渐用作奏事、谢恩,尤以奏事折为最多。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主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但到雍正后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因奏折成了国家的正式官文书,就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首先是只有高级官员,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京堂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员;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负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官员;武官须总兵以上等员始有资格用奏折奏事。其次在公文程式、运转关系以及缮写的字体等方面,也都有繁琐的规定,违者就会受到处分。
  
  奏折送达皇宫,由皇帝用朱笔批示后,即称"朱批奏折"。雍正朝以后,奏折经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作"录副奏折",简称"录副"。也有少数奏折(如言官风闻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军机处存档,不再录副传抄。还有个别事关机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请求,或皇帝认为不宜公开,即留在宫中,不发交军机处抄录,称作"留中"。雍正帝继位不久,还下令凡康熙帝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过之折,在发还具奏人遵行后,必须于年终汇总缴还皇宫保存,个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录,并且从此成为定制。此前,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有过缴回"御批"的规定,但未严格执行。
  
  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所以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七十多万件朱批奏折和百万件录副奏折,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