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ublic art education
公共艺术教育
1.
A Study on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Mode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我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研究
2.
We should mak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from the highnes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ublic art education subject,reform the college public art form of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evaluation of co.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Based on some investig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weak points in of higher teachers university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nception on reform.
该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与缺失,提出了改革构想。
2) public arts education
公共艺术教育
1.
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arts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gives the importance to re-realize the special function and task of public arts education in nowaday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trend of modern society for personnel quality.
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任务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相应的需求趋势,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of the averag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音乐)教育
6) common curricul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公共课
1.
Reformation of common curricul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normal universities;
关于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
补充资料:戏曲艺术教育
培训戏曲艺术人员的设施和方式。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戏曲尚未形成之前,作为它组成部分的音乐、歌唱、舞蹈、杂技、优戏等就有了教和习的活动,成为继承和发展这些艺术的必要措施。
公元8世纪初,唐开元年间,开始有了皇家设置的教坊,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和演出事务。教练艺人的地方在梨园,唐玄宗李隆基亲作督导,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都在这里执教。这是初具规模的教习演唱艺术的机构,沿袭至清,历代均设有教坊(后称教坊司)。
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的教习活动也相应发展起来。明代,兴起蓄养家乐之风,王府富室自设戏班,教演剧艺,某些剧作者的家里也设起家乐,搬演自己创作的作品。同时,在宫廷内除教坊司外,并增设专门教习、演出戏曲的机构,如明万历年间设立的"四斋"、"玉熙宫"。至清代,除保留教坊司外,康熙年间又专设了南府(见南府与昇平署),培训学艺太监,并广为收罗优秀的民间艺人。
历代这些属于宫廷、府第中的教习、演剧组织,虽为统治者享乐设置,但对戏曲艺术的传续、发展,在客观上起了有益的作用。
戏曲形成以后,民间的教习活动也不断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民间的教习活动同手工艺工人一样,采取师徒相传的个体培训方式,使用口传心授的教练方法,精雕细琢。这种方式,在戏曲形成以前就已经出现,一直沿袭了数百年之久。著名元杂剧演员朱簾秀(艺名珠簾秀)、顺时秀、天然秀都是教了不少弟子的戏曲艺术师表。至19世纪,清同治、光绪年间三庆班的杨月楼,也是以投师学艺,拜入张二奎门下,作为"私坊弟子"而师承张氏的。这种俗谓"手把徒弟"式的师承关系,是历来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中年谢绝舞台后,便以这种方式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京剧旦行人材;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张君秋都是手把徒弟出身。
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如上所述的"投师学艺"方式;另一种则是"艺学家传"方式。生长于演员家庭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身受熏陶,具备有利的学艺条件;同时由于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封建保守性的影响,艺不轻传,因而便又形成了代代相传、承继家学的作法,俗称"门里出身"。如谭鑫培,从他父亲谭志道开始,迄今已有六代相传,而且自谭鑫培起,已是五代老生,为京剧老生艺术作出了贡献。另外还有许多演员至今都已赓续了四、五代,而且多是几代同行,有的继承并发展了本门的特色,如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他的祖父梅巧玲;裘盛戎也发展了他父亲裘桂仙的演唱艺术,自成一派。
"投师学艺"与"艺学家传"的规模和作用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不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全堂脚色,又不便于随时付诸演出实践,难以适应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于是,采用"以班带班"方式培训演员的"大小班"(成年演员与童年演员相配合演出)或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虽然它仍属于师徒相传性质,但它的规模和作用都扩大了,推进了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16世纪明嘉靖年间昆曲形成后,江南一带便开始有了"以班带班"的形式。这些"大小班"或"科班",有的已逐步有了较为正规的授艺方法,训练青少年弟子。著名昆丑杨鸣玉就是在道光年间坐科于苏州昆曲科班的。在北京,此时也有老嵩祝班;咸丰、同治年间又有全福昆曲科班和河北农村的双顺、永和、永胜以及梆子科班;再后出现的则有由程长庚之子程章甫主持的四箴堂科班,杨隆寿主持的小荣椿、小天仙科班和由王绳祖在河北玉田主持的益合昆弋科班。清末民初,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叶春善主持的喜连成(后改富连成),俞振庭主持的斌庆,陆华云主持的长春,郭际湘主持的鸣盛和李际良办的三乐(后改正乐)等科班,许多著名京剧演员都是出身于这些科班。20世纪初年至20年代,先后创办了北京的崇雅社女子科班,西安的易俗社秦腔科班,苏州的昆剧传习所,江苏南通的南通伶工学社;30至40年代,济南有王泊生主持的山东省立剧院,北京有尚小云主持的荣春社,李万春主持的鸣春社及焦菊隐、金仲荪先后任校长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上海有陈承荫主持的上海戏剧学校,在西安有刘仲秋主持的夏声戏剧学校,在重庆有厉彦之主持的厉家班,在天津有娄廷玉主持的稽古社,在南京有李桂春、秦昆山主持的鸿春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还有由冯玉昆任校长的四维儿童戏剧学校总校和各分校。这些科班或剧校中,大部分均按传统教学方式训练学生,主要是传授技艺,通过频繁的舞台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但多未顾及文化教育。其中的南通伶工学社、山东省立剧院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夏声戏剧学校除以专业京剧为主以外,还设有文化课程,有的还设有外文课。这些学校中,有的实行了招生考试的入学制度,而多数科班则沿袭传统的坐科制度。许多地方剧种都有类似科班。
上述科班或剧校,在近一个世纪期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材;后期,有的还进行了一此有益的改良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只能是由戏曲爱好者资助或艺人兴办,经费匮乏,人力不足,随时都存在着倒闭解散的威胁,能够持续的时间不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艺术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对全国众多剧种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抢救和清理、继承工作,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曲改革运动,从而促进了培养新一代人材的工作。
1950年在北京创建了第一所新型的戏曲艺术教育机构──戏曲实验学校(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52年又由北京京剧公会组建艺培戏曲学校,次年由国家接办,归北京市领导,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1953年后又有中南、四川、华东、东北各戏曲学校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筹办中国戏曲学院,于1959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主持下成立,1963年末停办。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扩大建制,改为高等院校,改称中国戏曲学院。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一批戏曲学校,包括38个剧种的表演和音乐专业。至此,除剧团不多的极少数边远省份外,各省都有了戏曲学校或设有戏曲专业的综合性艺术学校。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学校被迫停止教学十余年,至1981年逐步得到恢复。据文化部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规划处统计,截至1981年全国戏曲艺术院校培养戏曲艺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戏曲演员9298人,戏曲编导人员373人,戏曲音乐人员2779人,戏曲舞台美术人员762人,戏曲师资178人,合计13390人。现在已有76所中等戏曲专业学校, 1所高等戏曲学院,在校学生15000多名。此外,许多剧种的剧团还办起了学员班。
正规的戏曲院校,在体制上,除方针、任务由中央统一规划和对业务加以指导外,学校分三级管理,中央直属的只有一所,其余均属各省、市。有些省因剧种多,剧团分散,还在地区、县城开办了戏曲学校或分校。这些学校均属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延聘本剧种有声望、有造诣的艺术家担任领导职务及教学工作。
在戏曲艺术教育中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而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材。其中包括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各种专业。
当前的戏曲艺术院校,多把培养演员列于首位,以表演专业为主,兼设其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各门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剧目教学,传?诨炯家罩叮蚝米ㄒ祷。唤萄Р街璨扇⊙蚪ソ脑颍褂媒滩挠肟诖氖谙嘟岷稀⒖翁媒萄в胛杼ㄊ导嘟岷系姆椒?,对学生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文化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除设以文科为主的各门课程外,并有文艺史论和外语、体育课程。这些学校彻底废除了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实行启发式教学,建立了新的师生关系。
30多年来,戏曲艺术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巨大成绩:①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戏曲艺术教育体系;②培养了一支富有教学能力的戏曲教师队伍;③许多优良的传统教学经验得到了继承,同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经验;④整理和出版了一批各门各类的戏曲教材;⑤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更培养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音乐设计和伴奏、舞台美术设计和绘制以及教师、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数以千计的戏曲人材。他们都成了当代戏曲艺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艺术创造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赞许,许多人已经享有国内外的声誉,成为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8世纪初,唐开元年间,开始有了皇家设置的教坊,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和演出事务。教练艺人的地方在梨园,唐玄宗李隆基亲作督导,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都在这里执教。这是初具规模的教习演唱艺术的机构,沿袭至清,历代均设有教坊(后称教坊司)。
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的教习活动也相应发展起来。明代,兴起蓄养家乐之风,王府富室自设戏班,教演剧艺,某些剧作者的家里也设起家乐,搬演自己创作的作品。同时,在宫廷内除教坊司外,并增设专门教习、演出戏曲的机构,如明万历年间设立的"四斋"、"玉熙宫"。至清代,除保留教坊司外,康熙年间又专设了南府(见南府与昇平署),培训学艺太监,并广为收罗优秀的民间艺人。
历代这些属于宫廷、府第中的教习、演剧组织,虽为统治者享乐设置,但对戏曲艺术的传续、发展,在客观上起了有益的作用。
戏曲形成以后,民间的教习活动也不断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民间的教习活动同手工艺工人一样,采取师徒相传的个体培训方式,使用口传心授的教练方法,精雕细琢。这种方式,在戏曲形成以前就已经出现,一直沿袭了数百年之久。著名元杂剧演员朱簾秀(艺名珠簾秀)、顺时秀、天然秀都是教了不少弟子的戏曲艺术师表。至19世纪,清同治、光绪年间三庆班的杨月楼,也是以投师学艺,拜入张二奎门下,作为"私坊弟子"而师承张氏的。这种俗谓"手把徒弟"式的师承关系,是历来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中年谢绝舞台后,便以这种方式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京剧旦行人材;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张君秋都是手把徒弟出身。
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如上所述的"投师学艺"方式;另一种则是"艺学家传"方式。生长于演员家庭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身受熏陶,具备有利的学艺条件;同时由于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封建保守性的影响,艺不轻传,因而便又形成了代代相传、承继家学的作法,俗称"门里出身"。如谭鑫培,从他父亲谭志道开始,迄今已有六代相传,而且自谭鑫培起,已是五代老生,为京剧老生艺术作出了贡献。另外还有许多演员至今都已赓续了四、五代,而且多是几代同行,有的继承并发展了本门的特色,如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他的祖父梅巧玲;裘盛戎也发展了他父亲裘桂仙的演唱艺术,自成一派。
"投师学艺"与"艺学家传"的规模和作用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不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全堂脚色,又不便于随时付诸演出实践,难以适应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于是,采用"以班带班"方式培训演员的"大小班"(成年演员与童年演员相配合演出)或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虽然它仍属于师徒相传性质,但它的规模和作用都扩大了,推进了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16世纪明嘉靖年间昆曲形成后,江南一带便开始有了"以班带班"的形式。这些"大小班"或"科班",有的已逐步有了较为正规的授艺方法,训练青少年弟子。著名昆丑杨鸣玉就是在道光年间坐科于苏州昆曲科班的。在北京,此时也有老嵩祝班;咸丰、同治年间又有全福昆曲科班和河北农村的双顺、永和、永胜以及梆子科班;再后出现的则有由程长庚之子程章甫主持的四箴堂科班,杨隆寿主持的小荣椿、小天仙科班和由王绳祖在河北玉田主持的益合昆弋科班。清末民初,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叶春善主持的喜连成(后改富连成),俞振庭主持的斌庆,陆华云主持的长春,郭际湘主持的鸣盛和李际良办的三乐(后改正乐)等科班,许多著名京剧演员都是出身于这些科班。20世纪初年至20年代,先后创办了北京的崇雅社女子科班,西安的易俗社秦腔科班,苏州的昆剧传习所,江苏南通的南通伶工学社;30至40年代,济南有王泊生主持的山东省立剧院,北京有尚小云主持的荣春社,李万春主持的鸣春社及焦菊隐、金仲荪先后任校长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上海有陈承荫主持的上海戏剧学校,在西安有刘仲秋主持的夏声戏剧学校,在重庆有厉彦之主持的厉家班,在天津有娄廷玉主持的稽古社,在南京有李桂春、秦昆山主持的鸿春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还有由冯玉昆任校长的四维儿童戏剧学校总校和各分校。这些科班或剧校中,大部分均按传统教学方式训练学生,主要是传授技艺,通过频繁的舞台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但多未顾及文化教育。其中的南通伶工学社、山东省立剧院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夏声戏剧学校除以专业京剧为主以外,还设有文化课程,有的还设有外文课。这些学校中,有的实行了招生考试的入学制度,而多数科班则沿袭传统的坐科制度。许多地方剧种都有类似科班。
上述科班或剧校,在近一个世纪期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材;后期,有的还进行了一此有益的改良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只能是由戏曲爱好者资助或艺人兴办,经费匮乏,人力不足,随时都存在着倒闭解散的威胁,能够持续的时间不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艺术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对全国众多剧种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抢救和清理、继承工作,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曲改革运动,从而促进了培养新一代人材的工作。
1950年在北京创建了第一所新型的戏曲艺术教育机构──戏曲实验学校(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52年又由北京京剧公会组建艺培戏曲学校,次年由国家接办,归北京市领导,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1953年后又有中南、四川、华东、东北各戏曲学校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筹办中国戏曲学院,于1959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主持下成立,1963年末停办。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扩大建制,改为高等院校,改称中国戏曲学院。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一批戏曲学校,包括38个剧种的表演和音乐专业。至此,除剧团不多的极少数边远省份外,各省都有了戏曲学校或设有戏曲专业的综合性艺术学校。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学校被迫停止教学十余年,至1981年逐步得到恢复。据文化部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规划处统计,截至1981年全国戏曲艺术院校培养戏曲艺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戏曲演员9298人,戏曲编导人员373人,戏曲音乐人员2779人,戏曲舞台美术人员762人,戏曲师资178人,合计13390人。现在已有76所中等戏曲专业学校, 1所高等戏曲学院,在校学生15000多名。此外,许多剧种的剧团还办起了学员班。
正规的戏曲院校,在体制上,除方针、任务由中央统一规划和对业务加以指导外,学校分三级管理,中央直属的只有一所,其余均属各省、市。有些省因剧种多,剧团分散,还在地区、县城开办了戏曲学校或分校。这些学校均属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延聘本剧种有声望、有造诣的艺术家担任领导职务及教学工作。
在戏曲艺术教育中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而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材。其中包括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各种专业。
当前的戏曲艺术院校,多把培养演员列于首位,以表演专业为主,兼设其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各门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剧目教学,传?诨炯家罩叮蚝米ㄒ祷。唤萄Р街璨扇⊙蚪ソ脑颍褂媒滩挠肟诖氖谙嘟岷稀⒖翁媒萄в胛杼ㄊ导嘟岷系姆椒?,对学生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文化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除设以文科为主的各门课程外,并有文艺史论和外语、体育课程。这些学校彻底废除了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实行启发式教学,建立了新的师生关系。
30多年来,戏曲艺术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巨大成绩:①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戏曲艺术教育体系;②培养了一支富有教学能力的戏曲教师队伍;③许多优良的传统教学经验得到了继承,同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经验;④整理和出版了一批各门各类的戏曲教材;⑤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更培养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音乐设计和伴奏、舞台美术设计和绘制以及教师、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数以千计的戏曲人材。他们都成了当代戏曲艺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艺术创造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赞许,许多人已经享有国内外的声誉,成为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