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闲暇教育学
1)  leisure pedagogy
闲暇教育学
1.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subjects and domains of research on leisure pedagogy,is intend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闲暇教育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闲暇教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分析,以求对闲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  University student leisure education
大学生闲暇教育
3)  leisure education
闲暇教育
1.
Research on Teenage Students Leisure Education;
青少年学生闲暇教育研究
4)  leisure time education
闲暇教育
1.
As leisure time education and leisure for education have similarities in some respects,a lot of people often confuse the two.
由于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相近之处,有不少人将二者混为一谈。
2.
It expounds that leisure tim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of achiev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全文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健康身心5个方面揭示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认为开展闲暇教育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
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ese pupils leisure time, leisure tim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urgent task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伴随着我国中小学学生闲暇时间增多 ,闲暇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非常紧迫的任务。
5)  Course of leisure education
闲暇教育课
6)  Preliminary Inquiry of Leisure Education
论闲暇教育
补充资料:闲暇社会学
      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闲暇时间的活动方式及其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又称闲暇时间社会学。
  
  产生与发展  对于闲暇问题,早在工业社会形成初期就引起不少社会思想家的关注。K.马克思把闲暇时间同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为闲暇社会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A.孔德、政治与哲学评论家P.J.蒲鲁东等人也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特别重视如何通过科技进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闲暇。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P.拉法格的《闲暇的权利》(1883)一书被认为是闲暇社会学研究的直接起点。闲暇社会学研究的另一部重要奠基作是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T.B.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该书系统地分析了有闲阶级的产生和不同类型的"有闲者"如何借助有闲生活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并以闲暇的分配方式为轴心,建立了独特的社会、经济理论。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对闲暇的经验研究。1924年,苏联经济学家С.Γ.斯特鲁米林对城市工人时间分配状况进行了调查。1924年,国际劳工局专门就实行 8小时工作制后闲暇时间的增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召开了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8个国家的 300多名代表。美国社会学家R.S.林德和H.M.林德夫妇在《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1929)和《转变中的米德尔敦:文化冲突研究》(1937)中,研究了闲暇的传统活动、现代活动和组织闲暇活动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闲暇社会学研究集中于"大众社会"问题,即大众消费和大众文化。社会学家D.里斯曼1955年发表的《孤独的人群》一书认为,现代人的社会性格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文艺复兴,其社会性格由受传统观念支配变成有独立见解、不随流俗;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中期已进入大众消费和大众文化阶段的国家中,在大众传播媒介、同伴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控制下,人们重新变成了"受外力支配"者。在这之后,又有一大批关于大众闲暇问题的论著相继问世,学者们对大众社会中的闲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论证。同一时期,欧洲的闲暇社会学研究也有相当大的进展。英国学者B.S.朗特里和G.R.拉弗斯的《英国的生活与闲暇》(1951),法国学者J.迪马泽迪埃的《闲暇文明即将到来吗?》(1962)、《城市的闲暇》(1966)等著作都有较大的影响。苏联在1956~1962年间,8小时工作制逐渐被 7小时工作制所代替,兴起了对闲暇问题的重新探讨。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学者也开展了对于闲暇的实证研究。1956年,南斯拉夫、波兰、法国、芬兰、丹麦和联邦德国首批开展了闲暇问题国际比较研究课题。在第四次和第五次世界社会学大会上关于闲暇问题被列为专门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学学会还先后成立了国际闲暇问题研究机构。
  
  中国在1979年重建社会学以后,闲暇社会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被提到了日程。研究的项目主要有:提高中国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占有量的社会途径、青年群体闲暇活动的价值取向、大众传播在闲暇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闲暇活动的社会管理和青少年犯罪的防治、闲暇产业的开发、工作制改革对闲暇时间利用状况的影响、闲暇教育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等。
  
  研究对象和内容  闲暇社会学主要以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活动规律、活动方式、主体感受和社会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
  
  闲暇时间,又称自由时间、空闲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之后,剩余下来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的活动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恢复型活动,如休息、观看演出、游戏、旅行、从事体育活动等。恢复型活动过程通常就是满足消遣、娱乐、享受需要的过程。②发展型活动,如从事文学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创造活动、参加社交活动、学习和自学、教育子女等,此类活动更能有效地发展人的个性。闲暇时间的各种活动形式是相互渗透的,共同实现着满足人们精神的、社会的、审美的和生理的需要等多种功能。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个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制约。现代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将赢得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活动的内容将更丰富多彩,闲暇时间日益成为促进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
  
  闲暇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课题包括:①时间预算研究。研究人们如何支配一天中的工作、睡眠、家务、上下班路程等生活必需时间,以及社交、娱乐、体育、社会交往、从事创造性活动等闲暇时间,分析影响闲暇时间利用状况的主观和客观因素。②研究闲暇时间作为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财富,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社会拥有的闲暇时间总量的测算问题。③研究居民的经济收入用于闲暇活动部分的支出状况及其对闲暇活动结构的影响。④社会分层与闲暇。研究不同阶层、职业、人口群体选择闲暇活动类型的区别。⑤劳动和闲暇。研究闲暇同劳动的质量、效率和劳动组织方式的相关性,劳动和闲暇两个领域活动分配的合理比例,一个领域的结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受另一个领域结构变化的制约,以及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中的角色分工,等等。⑥闲暇和家庭。研究闲暇在家庭结构中的作用及对婚姻的影响。
  
  各国及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闲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进入"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者,在闲暇研究上关注的课题有:①闲暇怎样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所有社会时间的结构;②借鉴19世纪以来各种社会学思想,分析闲暇时间逐步上升为主要社会时间的过程,提出当代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人们信奉闲暇的价值能否同信奉职业的、社会的、精神文化的价值相平衡?如何克服人们只追求闲暇的价值而使其他的价值受到威胁的倾向?闲暇的娱乐享受价值与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会不会成为创造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新思想的力量?过度的闲暇和商业倾向会不会成为新的"人民的鸦片烟"?如果对闲暇活动实行遏制政策会不会使闲暇贫乏化和引起人们的反感、逃避?在即将来临的"闲暇社会"中,所有成年人都有工作是否不再是一种正常现象?等等。在日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繁荣下成长的一代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父辈忘我工作的奋发精神,正转而追求娱乐和闲暇价值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
  
  研究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闲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了以往只局限在文化教育的范围内或只从商业性目的出发的闲暇研究倾向,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用系统的观点看待闲暇和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变量关系,使闲暇问题得到恰当地理解和把握,促进了闲暇社会学的研究向深层发展,并使之同劳动、家庭、宗教、政治、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②闲暇社会学更注重实证研究,在社会调查和定量数据分析领域,方法日益精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展开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多国比较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