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ijing vernacular in Qing Dynasty
清代北京口语
2) Beijing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北京
1.
Suicide and Society:A Case Study of Beijing in the Qing Dynasty;
自杀与社会:以清代北京为例
4) gardens of Qing Dynasty in Beijing
北京清代园林
5) Princes mansion in Qing Dynasty
北京清代王府
6)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北京清华
1.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is under a greater influence of domestic and world political climate.
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清华发展更多地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波动的影响;(2)北京清华的学科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管理→文科(人文社会科学),较多重视实用学科;新竹清华的总体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文科→管理,更多重视基础性学科。
补充资料:北京(明清)
Beijing(Ming-Qing)
北京(明清)
Beijing of Ming and Qing
中国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北京市的前身。明清北京在建筑艺术上鲜明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宗法礼制思想,规模宏大,形式完美,是与唐长安、元大都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都城之一。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改造而建成的。这一方面是元大都的规划成功地渲染了皇权的尊严,同样地符合明清皇朝的要求,同时在明军攻入大都和清军攻入北京这两次战争中,原有城市没有大的破坏,也为继续使用提供了可能。
改造工程在明朝建国(1368)以后不久即已开始,但当时仅修复城垣并将元大都北部五里较荒凉地区划出城外。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后,就将北京作为都城来建设,永乐十五年工程加紧进行,至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成祖迁都北京。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适应人口增加及加强防卫,在城南加建外城,原城即称内城,内城中还有皇城及宫城。
内城东西墙沿元大都之旧,北墙南移2500米,南墙南移近1000米,城东西长6650米,南北长5350米,南墙开3座门,其余每面开2座门,均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南部两角有曲尺形角楼,这些建筑都高大雄壮,峙立在城市周围。皇城在内城中偏西南,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2750米。皇城中沿全城中轴线建宫城,又名紫禁城,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位置比元大都宫城南移约500米。宫城每面各开1座门,有门楼,四角各有结构精巧的角楼。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南面开3座门、东西各1座门,在东北、西北两角还有两座便门,各门都有城楼和瓮城上的箭楼,四角建有方形角楼。除皇城只有围墙外,宫城、内城和外城都建造砖包土心的高大城墙,墙外有护城河。
钟楼、鼓楼
北京城的中轴线长达7500米,仅略次于唐长安,但处理远较后者丰富。全轴线可分为三大段,第1大段自外城正门永定门向北通过内城正门正阳门至皇城前丁字形宫前广场的入口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止,长3000余米,最长,节奏也最和缓,是高潮前的铺垫;第2大段自大明门起向北通过皇城正门承天门(清称天安门)、其后的端门和宫城正门午门,穿过整个宫城到达宫城后的景山(即煤山),长约2500米,以重重宫院门殿,组成起伏跌宕大小开合不同的许多体量和空间的系列,气氛极为浓郁,是高潮所在。景山由人工堆成,高约50米,位居内城的几何中心,是宫城的背景和结束及全城的制高点,同时又是城市中轴线第 3大段的开始。由景山至钟楼是三大段中最短的一段,长约2000米,是高潮后的收束,以相距甚近的两座高大建筑鼓楼和钟楼构成有力的结束。最后,又以内城北墙的德胜、安定两座城楼为陪衬,将气势左右分散到远方,似乎是全轴线的回味或余音。沿轴线布置的建筑、街道、广场和院落在形象高低、大小、方向、性格以及气势的开合、氛围的张弛、节奏的疾徐上都有丰富的变化。在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运用多种手法,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互相烘托,首尾相应,构成了一个高度有机的统一整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典范。
宫前广场的构图就极富特色。由于内城南墙南移近1000米,宫城南墙南移仅500米,所以自午门至正阳门之间的距离比元大都拉长了近500米,达到约1500米,使宫前广场处理得更加从容,气势也更为磅礴。大明门至承天门的广场为丁字形,直接承继元代并远绍宋金的传统。南北向广场两侧是长段低平的千步廊,大明门也不甚大,有意识地压低气势,使之符合于作为前导的身份,窄而极长的空间有强烈的指向性。承天门前广场忽然开阔,巍峨的城楼构成了第 1个高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