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玉石器埋藏地点
1)  the place burying jade or stone artifacts
玉石器埋藏地点
2)  buried karrens
埋藏石芽
3)  buried river
埋藏河(地)
4)  buried terrace
埋藏阶地
5)  buried landform
埋藏地形
6)  buried highs
埋藏高地
补充资料:商周玉石器
      商周两代以玉和宝石为原料制作的礼器、实用器和装饰品。玉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但除局部地区的居民用玉料制成琮璧类礼器和龙形装饰品外,多将玉和石料一起加工制成各种实用器皿。商周时代,玉和玛瑙、水晶等宝石的价值逐渐被认识,玉石制品的数量和品种都有增多,雕琢工艺也有提高,很多玉石制品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商周玉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商周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情况,自有特定的意义。
  
  玉石的区分和玉石制品的类别 古文献中的玉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是石之美者。玉的各种色泽是由矿石中所含的铁、镍、铬等不同化合物形成的。矿物学上的玉专指软玉和硬玉两种,软玉的硬度为莫氏计6~6.5度,比重为2.55~2.65;硬玉的硬度为6.75~ 7度,比重为3.2~3.3。但矿物学上的玉与似玉之美石较难区分,需经科学手段鉴定。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玉器中已鉴定者均为软玉。到东周时期,玉制品中始出现部分硬玉。此外,工匠们还用水晶、玛瑙、绿松石、绿晶、紫晶、孔雀石等制作器具。
  
  商周玉石器大致可以分成3大类:①礼器、仪仗类。狭义的礼玉指琮、璧、圭、璋、璜、琥6种玉器,是6种"瑞玉"。广义的礼器则泛指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如祭祀时使用的、戈、矛、戚、钺、大刀、斧、锯、凿、锛、各种小刀及镰、铲、纺轮等。这些器具质地较软,出土时均无使用痕迹,不是实用之物。也有学者将戈、矛、斧等归入武器类和工具类。②实用器皿类。为玉石制成的臼、杵、杯、调色盘、梳、耳勺、 匕、、(扳指)、带钩等,大多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玉石制的磬,是商周社会中很重要的一种打击乐器,有的磬雕琢装饰纹样,有的绘有彩色图案,有些至今仍能敲击出清脆悦耳的声音。③装饰、艺术品类。主要为环、玦、笄、钏、珠和多件玉与宝石等组成的坠饰、串饰等,其中有不少玉石制品雕琢出人物、飞禽、走兽或龙凤、怪鸟、怪兽等形象,表面刻有精细的装饰纹样。(见彩图)这类制品大多有适于插嵌的榫孔、浅槽或可供佩挂的圆孔等。
  
  
  
  玉石器的出土情况 玉和宝石制品多出自商周墓葬之中,尤以大、中型贵族墓出土的数量较多。它们在墓中的放置位置似有一定规律:礼器、仪仗类有的与其他礼器一起放置在椁室之内、棺椁之间或椁顶之上,大部分玉石器,尤其是装饰艺术品类都放在墓主人的头、颈、胸前、腰间及手腕等部位,大致反映死者生前佩带时的情形。有些玉石器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片、盖在死者面部的缀有玉石片的绢帛面幕及圭、璋等礼玉,都与礼仪制度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这些玉石器的出土,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供深入探讨的课题,如玉雕人像对研究当时各阶层人物的服饰、发式、坐姿和人种特征等,都有参考价值;各种动物形象对考察古代居址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意义;玉、石料产地的考察,可以反映当时的交换与贡纳关系;各种玉石制品的雕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等。据鉴定,当时的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辽宁岫岩、河南南阳及其他一些地区。王室贵族对玉器及其来源相当重视,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取玉、正(征)玉的记载。有的则为方国所贡纳,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戈上刻有"卢方僱入戈五"等字,可知这件玉戈当为卢方的贡品之一。
  
  玉石作坊址与雕琢工艺 当时每个都邑可能都设有玉石作坊,不过迄今发现的作坊址还不多。在安阳小屯村北发现的玉石作坊遗址的总体范围尚不清楚,但在两间半地穴式房基中出土有600多块圆锥形半成品和200多块砺石,还出土了少量经加工的玉料和数件玉鳖、玉龟、石鳖、石虎、石鸭等圆雕制品。洛阳东周城西北角的一处作坊址中,也发现了不少尚未完成的石环、石片、大小砺石及残断的石圭等。
  
  完成一件玉石制品,要经过锯截、 琢磨、 穿孔、雕刻和抛光等工序。《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致概括了这个制作过程。商周墓中出土的一批圆雕玉器,以写实手法,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特征;而龙凤、怪兽、怪鸟等形象,则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它们的性格特征,颇为传神。安阳殷墟出土的玉鳖等俏色玉器,充分运用玉料的天然色彩和纹理特点,如将鳖的背甲、双目、爪尖等部位保留黑褐色的石皮,与其他部位的灰白色相衬,使玉鳖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反映了3000余年前琢玉工艺的高度水平。
  
  东周时期的雕琢工艺有不少创新。商代出现的铜镶玉工艺的运用更加普遍。除在剑、、带钩、车马器等小件器物上进行镶嵌外,在鼎、敦、壶、缶、豆、钫、牺尊等大件铜器上也有应用。同时,还将玉、绿松石、玛瑙、宝石等不同色泽、不同质地的材料与金银错、嵌红铜、鎏金等金银细工结合起来使用。这些工艺还用在金银器及铁器之上,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银首人俑铜灯即在人俑的双目中镶嵌两颗黑宝石,其他如该墓的错银镶金嵌松石牺尊、绍兴战国墓中出土的玉耳金舟、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出土的琵琶形包金嵌玉银带钩、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错金嵌玉铁带钩、传洛阳出土的金链玉佩饰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