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itogesshin (1804~1878)
斋藤月岑(1804-1878)
2) Ramadan
[英]['ræmədæn] [美]['ræmə'dɑn]
斋月
1.
Evaluation of Safety of Treatment with Insulin Glargine and Glimepirid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Fasting in Ramadan;
在斋月前、中、后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甘精胰岛素和格列美脲治疗的安全性
3) Lactobacillus
[英][,læktəubə'siləs] [美][,læktobə'sɪləs]
斋藤曲霉
4) Saito Yoshishige
斋藤义重
5) Saito Yoshihiko
斋藤喜彦
6) SAITOH, Kunihiko
斋藤邦彦
补充资料:柏林会议(1878)(Bolin Huiyi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年 3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A.T.索尔兹伯里谈判,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会前外交活动 1878年 3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A.T.索尔兹伯里谈判,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