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经济研究视角
1)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research
经济研究视角
2)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研究视角
3)  research perspectives
研究视角
1.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CALL——The Study of Three Cases;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视角——三个研究案例分析
2.
This paper gives a review about exis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dimensions and school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文章通过对既有知识管理文献的整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理论维度与理论流派进行了述评。
4)  research perspective
研究视角
1.
A series of basic problems like research perspectives must be thought through clearly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law logic research.
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思考和厘清包括其研究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
2.
These studies include: (1) the identification L2 chunks and their design features, (2) L2 chunks research focus shift in China, (3) L2 chunk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 in China.
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的成果:(1)二语语块的界定和区别性特征;(2)二语语块的研究重心的转移;(3)二语语块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3.
It is their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at make them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each discipline.
人类学与社会学是姐妹学科,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交叉重叠,使二者独立开来的主要是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
5)  economic research
经济研究
1.
On Dependence of Economic Research on Logic Science Fiscal and Taxation
略论经济研究对逻辑学的倚重
2.
The regional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research tends to come together with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particularly emphasising the applied research.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研究与人口、环境科学汇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研究目标的多元化,研究地域的扩大化,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6)  economic study
经济研究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