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从远古时“狐死必首丘”的传说到前几年才唱红的《常回家看看》,无不展示华夏民族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一部中国文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
屈原感楚国危机而写下《哀郢》;蔡文姬把思乡念土的愁绪,点点滴滴织入《胡茄十八拍》的音符;《古诗十九首》中将近一半的作品写的是有家难归的乡愁;壮志难酬的李白写下中国第一思乡诗《静夜思》。而今,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一弯浅水隔开了大陆与台湾,无所归依的飘零感逐渐演化为对故土,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你看,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童年故事,彭邦桢的《月之故乡》,真有唱不尽的乡愁。
相关散文, 诗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渡汉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两相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台湾乡愁诗举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出塞曲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