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ritical social history
批判社会史
1.
At the same time,Marxism work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ritical social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of new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everyday life.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工人运动史、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德国历史连续性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对联邦德国的批判社会史和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日常生活史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不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2) social critique
社会批判
1.
He was aware of new mission of age and task of philosophy,and promoted religion critique to social critique,which realized Young Marx s philosophy theme.
他继费尔巴哈之后对宗教批判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和终结性的论断,并在此过程中,自觉把握住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哲学任务,把宗教批判诉诸于社会批判,实现了青年马克思哲学主题的转换。
2.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 of Marx s theory is its social critique and anti-doctri-nairism, and the value it pursues is to criticize market, to finish the tyranny of economy, and finally to attain "the liberation of mankind".
马克思理论的突出品格是社会批判和反对教条主义,其价值追求则是通过批判市场,消除经济暴政去达到“人类解放”。
3) social criticism
社会批判
1.
Enlightenment of new Marxism s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启迪
2.
The theoretical courage and deep thoughts in The Statement of a Hermit,with its profound influence,not only evoked historical echoes in the works of Cui Shi,Zhong Changtong and Xun Yue and converged to the cultural tide of social criticism in the late Han Dynasty,but also enlightened commoner scholars to write books.
王符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思想先驱,在中古史上开创了独特的"潜夫议政"传统。
3.
Xun Zi s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was based on reflection of the existing social rationality prob- lem.
荀子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现存社会合理性问题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
5) non-society criticism
无社会批判
6) th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批判性社会理论
1.
The artical based on th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examined contrains and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is process are revealed.
NursingEducation 2 0 0 2 ,4 1(7) :2 89 2 94 )上著文 ,论述了该校实施国际交流项目的初步经验 ,该文根据批判性社会理论 ,指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了障碍和限制 ,特别是政治和经济对沟通和理解互动的影响。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