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中世纪西欧
1.
The Vikings and the Commercial Revival of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北欧海盗与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
2.
In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peasant not only did all kinds of houseworks,but also helped the men to work in land.
中世纪西欧的农妇不仅任劳任怨地做着各种家务劳动,还帮助男人们干地里的活,能干的主妇还做一些零活来增加家庭收入。
2) Medieval Europe
西欧中世纪
1.
On the Legitimacy of Feudal Kingships in Medieval Europe;
试论西欧中世纪封建王权的“合法性”
4) Mediev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西欧中世纪史
1.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_up academic researches on Mediev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has constantly experienced an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cess in Chin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的西欧中世纪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历程。
补充资料:西欧早期中世纪教育
一般指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全归封建主所有,形成封建割据局面。封建主残酷地剥削农民。同时,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结合,在思想意识领域占统治地位。因此,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宗教性、封建阶级性和等级性。
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是西欧早期中世纪教育的主干。基督教产生于公元 1世纪。早期基督教教徙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罗马统治者极端仇恨。后来中上层人士渗入基督教教会并占据了重要地位,于是基督教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力量。公元 4世纪,基督教被罗马皇帝立为国教。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出现了许多日耳曼人建立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不断彼此征战。在征战中,法兰克国王和基督教教会互相勾结,使教会成为它扩张土地、维护政权的重要力量。公元 6世纪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基督教会也形成统一组织的罗马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支柱。F.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卷,第 400页)。
由于上述历史原因,西欧中世纪初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材,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举办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之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此外,为数较多的是教区学校,这是对一般教民进行教育的学校。它的水平低下,主要教授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但从 9世纪起,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教会为了迎合人心,除进行宗教教育外,也开始注意知识的传授。
世俗教育也是中世纪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由封建主控制,以培养治术人才为目的,教育内容也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法兰克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时,国势极为强盛,以罗马帝国的正统自居,并得到教会的支持。但法兰克人文化低下,不利于巩固政权。查理大帝则力图使其国人掌握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公元782 年,他邀请英国著名神学家阿尔琴协助办理宫廷学校。学生多为皇亲贵族的子弟,一些牧师、学者也入校受教。查理大帝本人也亲往听课。宫廷学校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学和神学。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对儿童多采用当时盛行的问答法。查理大帝还要求改进教会办的学校。他要求主教管区与修道院,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外也要教授读书识字。查理大帝曾指派教士编辑课本供各教堂使用。公元 796年,阿尔琴到图尔的圣马丁僧院任职,主办学校。这所学校既培养僧侣,提高了法兰克王国僧院学校的教育水平;又教育世俗民众的子弟,影响很大。查理大帝还聘请各地知名学者从事著述和研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
在不列颠境内以威塞克斯王国最为强大。威塞克斯国王在坎特伯雷建立了宗教中心,在不列颠建立了强大的罗马教会。众多的传教士陆续从不列颠到欧洲各地建立僧院和学校,从事传教和教育工作。 9世纪中期,北欧的维金人侵入英格兰和爱尔兰。僧院和学校被毁,图书馆倒闭,许多教堂变为废墟,学者大量外流。威塞克斯王阿尔弗雷德即位后,整旧图新,提倡教育,鼓励发展学术。他创办宫廷学校,教育王室子弟。宫廷学校的主要课程为拉丁文、本族语、宗教赞诗和文学作品等。阿尔弗雷德王还修复教堂、建立僧院、设置学校,指令主教和祭司推进教育工作。他还组织人力广泛搜集图书资料充实各地图书馆,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事各种著述和教育活动。
西欧中世纪封建贵族教育除着重文职官员的训练外,还特别重视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盛行于12世纪中叶,目的是训练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接受训练。教育内容主要是练习军事征战,培养效忠于僧、俗封建主的宗教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的教育却不受重视。
公元11~13世纪是西欧中世纪的繁荣时期。此时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量城市涌现,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级。城市市民通过斗争,使许多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而成为独立的自治单位。世俗文化在城市日益发展。当时西班牙的托莱多是欧洲的学术中心,学者云集,研究古代希腊、印度、中国和犹太的文化传统,将希腊、阿拉伯的经典作品译为拉丁文。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欧洲文化界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水平。十字军战役客观上也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欧洲。此外,西欧13世纪托钵僧团的活动也是形成中世纪文化教育繁荣局面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成了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大学于12世纪出现在当时经济力量最强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13世纪后,西欧各地又增设了一些大学。这些大学通常是由学生和教师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而组织起来的,他们享有自治权。大学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在教育上的垄断。因此,教会竭力从经济、思想和组织上来控制大学,力图使大学为宗教服务。同时,教会也建立自己的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当时著名的巴黎大学分为文学、医学、法学、神学 4个科。文学科为预科性质, 学生毕业后可升入其他一个科学习。神学科是最主要的学科,它给各科以宗教影响。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的大学,都是摹仿这所大学的。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初,欧洲大学已达80所左右(见欧洲中世纪大学)。
教会控制大学后,大学成为经院哲学家的主要活动阵地,经院哲学成为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经院哲学是一种基督教哲学,它企图调和希腊罗马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神学的合理性,以理性来支持对宗教的信仰,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在初期,经院哲学对形式逻辑的发展,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的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性质,使它越来越向形式主义发展,表现出极端的狭隘性和繁琐性,甚至陷于荒谬无聊的争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教育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经院主义教育。
虽然中世纪大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和传统势力的束缚,有的大学甚至成为顽固守旧的堡垒,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毕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打破了封建社会闭塞的局面,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为当时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同时培养了新的一代学者。大学对当时的普通教育发展也有影响,恩格斯曾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31页)。
在12、13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会学校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于是在城市还出现了新型的学校──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起初,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艺徒制进行某种职业技术教育(兼习读、 写、 算和宗教知识),培养学徒。后来由行会资助或自己兴办学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见行会教育)。城市自治当局也开办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某种要求,使学校与生活更为接近。虽然他们遭到教会的迫害,但随着工商业的不断繁荣,他们终于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到15世纪时,城市学校已在西欧各大城市普遍建立。12~13世纪后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为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
参考书目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 New York, Prentice-Hall,Inc.,1946.
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是西欧早期中世纪教育的主干。基督教产生于公元 1世纪。早期基督教教徙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罗马统治者极端仇恨。后来中上层人士渗入基督教教会并占据了重要地位,于是基督教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力量。公元 4世纪,基督教被罗马皇帝立为国教。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出现了许多日耳曼人建立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不断彼此征战。在征战中,法兰克国王和基督教教会互相勾结,使教会成为它扩张土地、维护政权的重要力量。公元 6世纪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基督教会也形成统一组织的罗马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支柱。F.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卷,第 400页)。
由于上述历史原因,西欧中世纪初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材,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举办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之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此外,为数较多的是教区学校,这是对一般教民进行教育的学校。它的水平低下,主要教授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但从 9世纪起,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教会为了迎合人心,除进行宗教教育外,也开始注意知识的传授。
世俗教育也是中世纪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由封建主控制,以培养治术人才为目的,教育内容也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法兰克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时,国势极为强盛,以罗马帝国的正统自居,并得到教会的支持。但法兰克人文化低下,不利于巩固政权。查理大帝则力图使其国人掌握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公元782 年,他邀请英国著名神学家阿尔琴协助办理宫廷学校。学生多为皇亲贵族的子弟,一些牧师、学者也入校受教。查理大帝本人也亲往听课。宫廷学校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学和神学。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对儿童多采用当时盛行的问答法。查理大帝还要求改进教会办的学校。他要求主教管区与修道院,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外也要教授读书识字。查理大帝曾指派教士编辑课本供各教堂使用。公元 796年,阿尔琴到图尔的圣马丁僧院任职,主办学校。这所学校既培养僧侣,提高了法兰克王国僧院学校的教育水平;又教育世俗民众的子弟,影响很大。查理大帝还聘请各地知名学者从事著述和研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
在不列颠境内以威塞克斯王国最为强大。威塞克斯国王在坎特伯雷建立了宗教中心,在不列颠建立了强大的罗马教会。众多的传教士陆续从不列颠到欧洲各地建立僧院和学校,从事传教和教育工作。 9世纪中期,北欧的维金人侵入英格兰和爱尔兰。僧院和学校被毁,图书馆倒闭,许多教堂变为废墟,学者大量外流。威塞克斯王阿尔弗雷德即位后,整旧图新,提倡教育,鼓励发展学术。他创办宫廷学校,教育王室子弟。宫廷学校的主要课程为拉丁文、本族语、宗教赞诗和文学作品等。阿尔弗雷德王还修复教堂、建立僧院、设置学校,指令主教和祭司推进教育工作。他还组织人力广泛搜集图书资料充实各地图书馆,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事各种著述和教育活动。
西欧中世纪封建贵族教育除着重文职官员的训练外,还特别重视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盛行于12世纪中叶,目的是训练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接受训练。教育内容主要是练习军事征战,培养效忠于僧、俗封建主的宗教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的教育却不受重视。
公元11~13世纪是西欧中世纪的繁荣时期。此时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量城市涌现,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级。城市市民通过斗争,使许多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而成为独立的自治单位。世俗文化在城市日益发展。当时西班牙的托莱多是欧洲的学术中心,学者云集,研究古代希腊、印度、中国和犹太的文化传统,将希腊、阿拉伯的经典作品译为拉丁文。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欧洲文化界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水平。十字军战役客观上也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欧洲。此外,西欧13世纪托钵僧团的活动也是形成中世纪文化教育繁荣局面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成了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大学于12世纪出现在当时经济力量最强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13世纪后,西欧各地又增设了一些大学。这些大学通常是由学生和教师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而组织起来的,他们享有自治权。大学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在教育上的垄断。因此,教会竭力从经济、思想和组织上来控制大学,力图使大学为宗教服务。同时,教会也建立自己的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当时著名的巴黎大学分为文学、医学、法学、神学 4个科。文学科为预科性质, 学生毕业后可升入其他一个科学习。神学科是最主要的学科,它给各科以宗教影响。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的大学,都是摹仿这所大学的。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初,欧洲大学已达80所左右(见欧洲中世纪大学)。
教会控制大学后,大学成为经院哲学家的主要活动阵地,经院哲学成为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经院哲学是一种基督教哲学,它企图调和希腊罗马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神学的合理性,以理性来支持对宗教的信仰,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在初期,经院哲学对形式逻辑的发展,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的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性质,使它越来越向形式主义发展,表现出极端的狭隘性和繁琐性,甚至陷于荒谬无聊的争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教育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经院主义教育。
虽然中世纪大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和传统势力的束缚,有的大学甚至成为顽固守旧的堡垒,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毕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打破了封建社会闭塞的局面,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为当时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同时培养了新的一代学者。大学对当时的普通教育发展也有影响,恩格斯曾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31页)。
在12、13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会学校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于是在城市还出现了新型的学校──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起初,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艺徒制进行某种职业技术教育(兼习读、 写、 算和宗教知识),培养学徒。后来由行会资助或自己兴办学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见行会教育)。城市自治当局也开办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某种要求,使学校与生活更为接近。虽然他们遭到教会的迫害,但随着工商业的不断繁荣,他们终于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到15世纪时,城市学校已在西欧各大城市普遍建立。12~13世纪后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为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
参考书目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 New York, Prentice-Hall,Inc.,194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