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rsaw Convention System
华沙公约体系
1.
Warsaw Convention System is a successful model of applying international laws by the adoption of substantial rules.
华沙公约体系是通过实体规则进行国际法调整的成功典范。
2) Warsaw Convention
华沙公约
1.
Warsaw Convention System,aiming to unify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rules,has undergone many challenges since its inception.
致力于统一国际航空运输规则的华沙公约体系,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种种矛盾与分歧的挑战。
2.
Making idiographic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cident" criterion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and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is the key point to the solution of these questions.
而对于承运人是否应对国际航空运输中发生的同乘旅客之间的人身侵权事件承担责任、如承担则在何种情况下、何种范围内承担责任的问题,华沙公约体制和此后的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对此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3.
Warsaw Convention took the first step to put the burden on the carrier and regulate its liability.
《华沙公约》走出了第一步,让承运人承担责任,并对其进行规管。
3) The Warsaw Convention
华沙公约
1.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rules which were based on The Warsaw Convention signed in 1929 and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 cargo transportation rules.
本文的第一部分回顾了以1929年《华沙公约》为基础的国际航空运输规则的变化过程,并且对国际货物运输规则的适用范围做了简要介绍。
2.
To build an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private air law system,no matter where a liability is caused and a claim compensation happens to ensure that an united law is applicabl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onstituted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the Warsaw Convention)in 1929.
为了建立一个国际航空私法的完整体系,不论责任在何地造成,也不论索赔请求在何地提起,都能确保适用统一的法律,国际社会在1929年制定了《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简称华沙公约),从此以华沙公约及其后修订文件组成的华沙体系成为调整国际民用航空运输的基础性法律框架体系。
6) Duchy of Warsaw
华沙公国
补充资料:华沙规划
波兰首都华沙建于1339年,曾多次遭到战争的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沙人口曾达 126.5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城80~90%的地面建筑物被破坏,城市基础设施也多毁于炮火,战争结束时城市人口只有16.4万。波兰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了《华沙重建规划》。
重建华沙除了有发扬民族精神、恢复传统文化等政治意义外,还有经济意义,因为修复被破坏的给水排水系统、街道和桥梁等,比新建合算得多。1945年的规划,规定限制城市工业发展,要求沿现有交通运输线建造住宅区,扩大绿地面积,其中包括建立一条南北向穿过市区的绿化走廊,扩展维斯杜拉河沿岸的绿色走廊。不到一年,华沙人口恢复到47万人,重建了历史性建筑──华沙古城,并使它有机地纳入现代大城市的布局之中。
经过四年的恢复时期,华沙进入改建和新建阶段。1950~1955 年的六年计划要求把华沙建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布局中将重工业设置在东北部,将电子工业、轻工业、仓库等设置在南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基本人口比例高达55%,住宅建设投资不集中;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不快;规划中对远景考虑过于具体,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某些经济变化。
1969年7月,制定了华沙和大华沙地区城市组群的总体规划,这是华沙城市规划中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新的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同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规划密切地结合起来,扭转了强调发展工业的倾向,转而致力于发展有首都特定意义的专门职能,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科学、国际交通、文化、信息中心以及国内外旅游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呈单中心、多方向带状模式,沿着维斯杜拉河的两侧向西、南、东三个主要方向伸展,并有大量的农田、果园和森林楔入城市。
华沙城市规划布局,是通过对远景发展的方向性探讨而确定的。以1962年的数据来预测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预计大华沙地区人口为300~400万人,中心城市容量为150~160万人。规划的原则是:限制增加职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华沙市区和地区内城市组群之间的联系;严格保护环境资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的农业生产地段不设置居住区;扩大绿地系统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见彩图)
重建华沙除了有发扬民族精神、恢复传统文化等政治意义外,还有经济意义,因为修复被破坏的给水排水系统、街道和桥梁等,比新建合算得多。1945年的规划,规定限制城市工业发展,要求沿现有交通运输线建造住宅区,扩大绿地面积,其中包括建立一条南北向穿过市区的绿化走廊,扩展维斯杜拉河沿岸的绿色走廊。不到一年,华沙人口恢复到47万人,重建了历史性建筑──华沙古城,并使它有机地纳入现代大城市的布局之中。
经过四年的恢复时期,华沙进入改建和新建阶段。1950~1955 年的六年计划要求把华沙建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布局中将重工业设置在东北部,将电子工业、轻工业、仓库等设置在南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基本人口比例高达55%,住宅建设投资不集中;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不快;规划中对远景考虑过于具体,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某些经济变化。
1969年7月,制定了华沙和大华沙地区城市组群的总体规划,这是华沙城市规划中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新的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同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规划密切地结合起来,扭转了强调发展工业的倾向,转而致力于发展有首都特定意义的专门职能,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科学、国际交通、文化、信息中心以及国内外旅游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呈单中心、多方向带状模式,沿着维斯杜拉河的两侧向西、南、东三个主要方向伸展,并有大量的农田、果园和森林楔入城市。
华沙城市规划布局,是通过对远景发展的方向性探讨而确定的。以1962年的数据来预测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预计大华沙地区人口为300~400万人,中心城市容量为150~160万人。规划的原则是:限制增加职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华沙市区和地区内城市组群之间的联系;严格保护环境资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的农业生产地段不设置居住区;扩大绿地系统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