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以后生存
1)  afterlife [英]['ɑ:ftəlaɪf]  [美]['æftɚ'laɪf]
以后生存
1.
Many scholars regard it as a counterpart of Walter Benjamin s "afterlife".
本雅明的"以后生存"。
2.
This article,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living on" and close comparison between it and "afterlife",intends to show that "living on",though coming from "afterlife",is,rather than its copy,its living on.
文章对德里达的“继续生存”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同“以后生存”观点进行比较后指出,“继续生存”虽然源自“以后生存”,但绝不是它的简单复制,而是它的某种意义上的继续生存。
3.
Many scholars regarded it as the counterpart of Walter Benjamin s "afterlife".
多数学者把它等同于沃尔特·本雅明的“以后生存”。
2)  Prognosis [英][prɔɡ'nəʊsɪs]  [美][prɑg'nosɪs]
生存预后
1.
The multiple-factor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symptom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医症状为主的生存预后多因素分析
3)  prognosis [英][prɔɡ'nəʊsɪs]  [美][prɑg'nosɪs]
术后生存
1.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linico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Japan and China;
中日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术后生存对比分析
4)  Survival rate
术后生存率
5)  Postoperative life span
术后生存期
6)  conditions on which persons or things rely [depend] for existence
赖以生存的条件
补充资料:白朴(1226~1306以后)
      元代杂剧作家。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父白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白朴8岁时,汴京(今开封)陷于蒙古军队,母亲张氏遭难,白华已随金哀宗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白朴由父执元好问挈带北渡黄河。元好问是金末著名诗人,白朴自幼受到他的鞠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白华北归以后,父子长期居处于滹阳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带,依附当时在蒙古王朝任真定、大名、河间、济南、东平五路万户的史天泽。元世祖中统年间,史天泽曾向朝廷举荐白朴,白朴再三逊谢,没有出仕。他在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大都(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一带)、寿春(今安徽寿县)、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50岁以后,曾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度过3年窘困的岁月。55岁时,徙居建康(今南京)。此后,还到维扬(今扬州)、杭州一带游历过。白朴的儿子白镛曾在元朝做官,白朴死后被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
  
  白朴词作中有几首赠杂剧演员天然秀等人的作品,与杂剧作家李文蔚等唱和。据《录鬼簿》等文献记载,白朴作有杂剧16种,现存《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均有多种刊本;仅留曲词残文的有《韩翠蘋御水流红叶》和《李克用箭射双雕》。《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虽见于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著录,但据现存脉望馆钞校于小穀藏本,还不能确定为白朴的作品。
  
  白朴现存的两种作品,都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墙头马上》故事来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宋金杂剧、院本中有《裴少俊伊州》和《墙头马》,诸宫调有《井底引银瓶》,但都已佚失。此剧写李千金与裴尚书之子裴少俊相爱,私奔至裴家,在后花园同住7载,生下一儿一女,后被裴尚书驱赶回家;裴少俊中状元后,家团圆;裴尚书则受到李千金的一番奚落。《墙头马上》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她虽出身贵族,却率真、泼辣,敢作敢为,没有闺阁弱女的犹豫和软弱,裴少俊和裴尚书的性格也都比较鲜明。本剧富于喜剧性,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较成功。
  
  《梧桐雨》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包括长生殿庆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马嵬坡杨贵妃之死等情节,结束于唐明皇深秋雨夜哭奠杨贵妃。对《梧桐雨》的主题思想,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它与白居易《长恨歌》一样,是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它描写的是不以帝、妃主观愿望为转移的离合悲欢,借此评价唐明皇政治得失;也有的认为是批判唐明皇和杨贵妃。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李、杨的爱情,又含蓄地批判了他们的骄奢淫逸。白朴在把《长恨歌》改编为《梧桐雨》时,根据自己的时代感受,加强了对李、杨骄奢淫逸的批判,这是对的。但他吸收前人作品中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的描写,就与对李、杨爱情的肯定形成了矛盾。《梧桐雨》的艺术风格同《墙头马上》不同,它主要通过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在第4折中,着力描写唐明皇内心世界:忆旧、伤逝、相思交织在一起,人物的心情和雨打梧桐凄凉萧瑟的氛围非常协调,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剧中回旋着的那种由人世沧桑引出的感伤调子,同白朴词作中一再表现的兴亡之感有相通之处,这也是《梧桐雨》艺术描写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梧桐雨》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白朴所著词集《天籁集》,是他生前手订,现只存清代刊本。所作散曲存有小令37支,套数4套,内容多为叹世、写景和歌唱男女恋情。文字清丽俊逸,小令更为雋永。
  
  法国著名汉学家 A.P.L. 巴赞撰有论文《梧桐雨》(La chute des feuilles du Ou-thong) ,载巴黎《亚洲杂志》(JournalAsiatique)1851年4、5月号,介绍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悲剧故事的内容。
  
  (本卷所收外文译本资料,皆系王丽娜整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